文档介绍:《琵琶行》教案主备人:、背诵。。,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教学难点赏析语言,品味诗歌的意境。比较鉴赏,提高鉴赏水平。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高山流水的典故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列子·汤问》二、文学常识1、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中唐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张籍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其诗平易通俗,深入浅出,是其诗歌的最大特点。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讽喻”、“感伤”、“闲适”、“杂律”四类,此诗属感伤诗。白居易生平与诗作。2、体裁。行是一种体裁,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杂言。3、背景介绍。《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诗词的朗读三步走:1、自由读,读准字音;2、听范读,听节奏,听情感;3、齐读,练习朗读。三、读1、读准字音。(1)朗读欣赏,学生拿笔标出难读的字音。(2)在书上写好以下字音。浔阳(xún)荻花(dí)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间关(jiàn)冷涩(sè)舫(fǎng)2、自由读3、课文节选的是前两段,请同学们划分起止语句。①江头送客闻琵琶“浔阳江头夜送客……犹抱琵琶半遮面”②江上聆听琵琶曲“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四、议:赏析诗歌,品味意境(一)、翻译。译词译句。2、思考。(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景物描写交代了哪些内容?人物:主、客地点:浔阳江头时间:秋夜事件:送客感情基调:悲凉(2)此段还有哪句景物描写与此句相呼应?给人怎样的感觉?“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给人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3)“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的作用是什么?作用: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