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参考文献.doc

格式:doc   大小:126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参考文献.doc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0/3/6 文件大小:1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参考文献.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巴斯内特《翻译研究》(第三版)导读①曹明伦一苏珊·巴斯内特(t,1945—)是英国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ofWarwick)资深教授,曾任该校副校长、原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②主任,早年在欧洲多国接受过教育,掌握多门语言并了解多种文化,在意大利开始其学术生涯,到沃里克大学任教前曾在美国短期工作。巴斯内特教授学术兴趣广泛,从莎士比亚到西尔维亚·普拉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后殖民时期的印度,都在她的视域之内;她的研究范围包括: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英国文化、拉美文学、戏剧作品、女性作品和后殖民时期的翻译现象等等。《翻译研究》是巴斯内特的成名作,也是她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之一。作为一门学科,翻译研究(TranslationStudies)这个名称早在1972年就由霍姆斯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提出,当时霍姆斯向会议的翻译论坛提交了名为《翻译研究之名与实》(TheNameandNatureofTranslationStudies)的论文。该文用三分之一的篇幅为翻译学科正名,指出名称不统一是学科发展的障碍,建议用TranslationStudies作为这个学术领域的统一名称,把该学科定性为一门经验性学科(empiricaldiscipline),并为之设计了学科框架,拟定了研究范围。[1]但在其后的数年中,这门学科并没有完全成型,依然“在语言学和比较文学之间进退维谷”[2],正如巴斯内特后来所回顾的那样,那时候的“翻译研究要么在应用语言学的屋檐下躲躲雨,要么在文学研究的墙根下避避风,在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里根本没有涉足之地。”[3]1241976年4月,来自以色列、荷兰、比利时和欧洲其它一些国家的翻译学者参加了在比利时卢万天主教大学召开的“文学与翻译”学术讨论会,勒菲弗尔在这次会议上领受了拟定翻译研究之学科目标的任务。卢万会议的论文集于1978年出版,勒菲弗尔在收入该集附录的《翻译研究:学科目标》一文中认为这门学科的目标是“关注译本生成和译本描述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创立一套能用作译本生成之指导原则的综合理论”。[4]学科目标之确定,为《翻译研究》的问世奠定了基础,此书于1980年问世,此后分别于1991年和出修订版和第三版。30年来,这本书广为流传,成了英语国家和地区翻译研究的入门教材,被列入各国翻译研究者的必读书目。二第三版《翻译研究》的正文仍分为三章,正文前有作者自撰的“第三版序”和“引言”,正文后有“结语”。当《翻译研究》于1980年初版时,作者还在为翻译研究的学科地位担心,还觉得她“必须为正在做的翻译方面的工作进行一番辩护”[5]xviii,而当此书于1991年出修订版时,作者在其序言开篇就豪迈地宣称“在本书初版以来的间,翻译研究已凭借自身实力牢牢地确立了作为一门严肃学科的地位。”[5]xi作者在修订版“序”中对翻译研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不断迅猛向前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之历程进行了一番回顾,概要评述了那间陆续涌现的“多元系统论”、“改写调控论”、“女性翻译观”、“食人主义翻译观”、“后结构主义翻译理论”以及“文本行为研究”和“翻译历史研究”等新的理论和研究领域。此书第三版之刊行距修订版之问世又过了,故“第三版序”对翻译研究的回顾视野更为开阔,作者在此序中指出学科的发展“必然流派纷呈、趋势各异。因此我们不必惊于人们早年对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