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辅导案例.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辅导案例.doc

上传人:xzh051230 2020/3/6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辅导案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育案例一、基本情况辅导对象:姓名:陈强(化名),性别:男,年龄:9岁,年级:小学三年级。父母文化水平:父大专、母中专。因父母工作繁忙大多数情况下与爷爷奶奶同住。二、主要问题攻击性强,有逆反心理,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同学们既讨厌他又害怕他,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耍,在教室及操场发生多起因与同学打闹、发生口角而攻击同学的行为。而且他还不服老师的管教,常常脾气一上来就和科任老师顶撞。经常有学生或科任老师来向我告状。学习成绩中下。三、孩子父亲讲述孩子在学校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或因老师的一句话而变得暴躁,但反应为沉默不语。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常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想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四、诊断(一)有关测试结果1、该儿童确实具有攻击性,例如:在班级内和一位同学发生口角,对方骂“死”字,该儿童便动手打同学称不愿听到别人说自己家人死;2、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情感因素或行为习惯方面因素。3、该儿童长期与爷爷奶奶同住,长辈对其溺爱有加,偶尔与父母同住,父母对其很严厉,常因其犯错误实施打骂。(二)成长过程从小因父母工作在外无暇照顾孩子,便随祖父母生活,在幼儿园时性格内向,对父母的话很听,但在祖父母面前什么都说了算。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个子很高的小朋友用手去掐陈强的脖子,将其推至墙边,听幼儿园班主任介绍,当时陈强脸憋得通红,于是,他激烈反抗,而且劲很大,后来被老师发现,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陈强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三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只是经常会在学校因为同学们言语相激而变得异常激动而与之大打出手,老师经常叫他到办公室,所以他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前一周他在操场因为与同学争执动手,学校收发工人看到上前制止,毫无效果,他竟然动手推工人,最后还是被制服。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生气时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气到浑身颤抖。(三)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具体分析如下::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掐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