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十九世纪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研究2010MPM潘禹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唯美主义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英国,奥斯卡?王尔德是主要代表人物。他博取众家之说,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在赵澧、徐京安主编的《唯美主义》一书中,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被归纳为三点:艺术应该游离人生;艺术本身就是目的;艺术先于生活。(1)其中他的艺术高于生活、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不受道德约束等著名论断不断引起争论并对后人影响深远。王尔德在《英国的文艺复兴》(1882)、《谎言的衰朽》(1889)、《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1890)、《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1891)等论文里表述了他的艺术观点,1891年出版了具有代表性的唯美主义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始终贯穿并体现在这部中篇小说中。“它具有很强烈的味美倾向,不但文词绚丽、意象新颖,而且罗列了大量关于人体的美、艺术的美、文学的美、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种种描述和议论。”(2)美、欲望的混淆与道林?格雷虽然外表像孔雀一样骄傲和美丽,但从童年起的经历及爱尔兰人的身份使王尔德对社会有着深深的恐惧,他惧怕被人排斥。他认为只有用夸张的讽刺和嘲笑才能引起社会的注意、得到社会的认同。一方面他是一个受人欢迎的英国绅士,同时他又是一个以爱尔兰人的内心讽刺批评英国的作家。“Wildeplayedboththeroleofthecolonizer(‘theurbane,epigrammaticEnglishman’)andthecolonized(thesubversivewriterwhosubjectstoscornandradicalcritiquetheBritishimperialattitudesheironicallymimics).”<王尔德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殖民者(温文尔雅、张口就是警句的英国人)和被殖民者(用激烈的言词嘲笑讽刺英帝国的破坏性作家)。>(3)他把自己保护在玩世不恭和俏皮话后面,委婉地表现自己的天才,并不真正展示自己的灵魂。如果在作品中不加掩饰,就会将自己赤裸裸的坦陈在无情的社会面前,正如《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霍华德那样,他担心“泄露了我灵魂的秘密”。(4)而《道》却正是这样一部袒露心迹的作品,由于“一气呵成把它写完,并无严肃的创作准备过程”,王尔德在此书中向我们更为完整地展现了他的个性。(5)所以此书既具有不折不扣的唯美主义特征,也完整的继承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缺陷——混淆美与欲望。王尔德是他的唯美主义的身体力行者,想方设法的要把生活变成艺术品。他在牛津时“常穿一身天鹅绒的衣服,宽领汗衫,倒折领口,打一条异样的领带,手里拿着一朵向日葵或百合花”(6)而婚后跟妻子“一起参观格洛夫纳美术馆——去那里不是为了看,而是把我们自己给别人看,因为我总是觉得我就是现代艺术的典范。”(7)他想宣扬“我这个时代所不知道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力求完美”,“我想捕捉美,但就在这种尝试中我比别人堕落得更厉害”(8)。虽然他的唯美主义行径使他成为别人眼中特立独行的怪人,他的唯美主义理念也并未被广为接受,但他在生活中追求美的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他的错误在于他把美与欲望混淆了起来,苦苦追求的并不是纯粹的美,才使他堕落的比别人更快。这导致了王尔德自身的悲剧,也导致了道林?格雷的悲剧。王尔德把感官主义、享乐主义与唯美主义等同起来,把建立在对物质的占有和消耗上的感官愉悦与美等同起来,在欲望的满足中捕捉美。康德认为,感官快适与欲求能力相关,本身就带着因刺激而生的受感性制约的愉快。感性快适是一种偏爱,它使人愉快,同样也适用于无理性动物。而美是不受官能和理性制约的,是唯一自由的愉快。(9)可见,感官主义的享乐之美是生理欲望层面的、短暂的、也是狭义的,相比德国浪漫派和梭罗等人所追求的内在世界的美,王尔德追求的这种美就不纯粹了。在入狱以前,王尔德的生活态度一直是享乐主义、感官主义的,如他自己所说,他把世间所能享受到的快乐,差不多都享受到了,把地球上所有快乐的果子,也都吃到了,而且他还想尽各种办法创造出各种人工的快乐。他在自己身边聚拢了一大群与他地位、趣味相当的青年,日夜享乐,过着奢侈、放纵的生活。而在狱中,他在失去了一切美好只能独自品味悲哀的时候才醒悟到,这种享乐的生活带给他的只是感官短暂的愉悦、对自己的厌弃和对艺术的毁灭。他的《狱中记》是一封写给他的同性恋友人道格拉斯的长信,集中反映了他的对以往生活的悔悟,和对美的新的追求。“虽然肉体可以吃、喝,可以有自己的快乐,但它包容的灵魂却是完全枯死的。实际上,如果我没有被诱入由粗鄙的不完整的激情、千篇一律的欲望、无限无形的贪婪构成的不完美的世界,我现在仍是艺术界的国王。”(10)“我体验所有的快乐,我把自己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