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课所属单元概述及在单元中的位置):《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里的第一课,研究的是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这一课试图让学生对生活中看到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自己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解释的途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生活中昼夜交替的周期、昼长夜短等现象来找寻正确的解释。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而且学生对正确的解释是有所了解的。因此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要找到正确的正确解释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因此在这里设计了学生体验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对地球太阳的运动方式有个初步了解。再通过模拟试验,让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不一定是一个原因。于是激发学生课后寻找更多的证据来继续验证猜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历这样一段科学探究史,产生了深刻的科学价值观,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将来的科学学习。二、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通过模拟实验,重演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明白科学需要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三)教学环境分析:由于我校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结合本课的教学需要,我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环境辅助进行教学。三、教学目标:1、能结合生活体验,对昼夜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2、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行猜想,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3、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史的兴趣。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五、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搜集“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资料。教师准备:乒乓球、手电筒、水彩笔、小组记录单。六、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导入: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她孕育生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就是地球。(根据讲述相应播放地球画面以及白天生机勃勃和黑夜安静静谧的课件画面)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白天来到;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黑夜降临了。第二天,也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把白天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昼”,把黑夜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夜”。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分别板书:昼,夜,交替)    师:现在是昼还是夜?那再过12小时呢?再过12小时呢?白天和黑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这种现象。(板书补充课题:昼夜交替现象)过渡: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停地交替呢?猜测一下                17(二)、猜想。1、出示思考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现象呢?(引导:白昼和黑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引导回答:因为太阳光总是照亮了地球的一半。2、师:被太阳光照亮的一面就是,昼;没有被太阳光照亮的一面就是,夜。(板书)(出示图片)3、师:真的是这样吗?请想一想:☆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有昼夜之分吗?引导回答:这样有昼夜,但不会出现昼夜的交替。4、师:现在你能试着归纳一下形成昼夜现象的的原因吗?生:1、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2、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才能产生昼夜。3、地球和太阳不能静止不动。5、师:看来,地球和太阳必须运动起来,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请积极思考,在4分钟内请每个小组尽可能多的提出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来。——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简图。6、交流汇报,收集学生的假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