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危险值报告制度一、“危险值”是表示危及患者生命的检查结果,假如临床大夫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即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峻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涉及到放射、超声、检验、病理、内镜、电生理室等科室二、报告流程及具体内容发觉危险值检查标本状态→仪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本日质控是否在控→和历史结果是否一致等其它因素;若有必要进行复查确认危险值的确认如有复查,在复查位置进行标注;在备注填写详尽危险值的信息:标本状态、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微生物室若是无菌部位分离出细菌、专门耐药菌、甲乙类传染病或Ⅰ、Ⅱ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也应标记;并标记细菌名称危险值的标注并在备注标注:电告时刻、电告人、临床记录人微生物室分离出专门耐药菌、甲乙类传染病或Ⅰ、Ⅱ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时除了给临床报告外还要给院感科汇报,并做好记录;住院病人电告给临床科室护士站;门诊病人电告给门诊服务台;体检病人电告给体检中心接电话者需复述危险值的结果;电话的告知报告的审核公布危险值报告范围:项目/参数危险值项目/参数危险值全血白细胞计数≤≥×109/L肌酸激酶≥500u/L血小板计数≤50或≥600×109/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0u/L血红蛋白含量成人:≤50或≥200g/L新生儿:≤95或≥223g/L血乳酸≥5mmol/L血尿淀粉酶参考值上限3倍以上红细胞压积成人:≤15或≥60%新生儿:≤≥≥10ng/mlTnlura>≤≥30秒MYO>500ng/mlINR≥3BNP>2000pg/m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刻测定≤≥70秒动脉血PH≤≥≤1或≥8g/L动脉血PCO2≤20或≥70mmHg凝血酶时刻测定≤7或≥30秒动脉血PO2≤45mmHg尿素≥≤10或≥40mmol/L肌酐≥530μmol/L动脉血氧饱和度≤75%葡萄糖≤≥-GLU≤≥-TP≥800mg/L卡马西平≥51umol/L细菌培养理论无菌部位培养阳性初级涂片报告钾≤≥Ⅰ、Ⅱ类高致病性微生物钠≤120或≥160mmol/L分离出甲乙类传染病钙<>≤90或≥120mmol/LHIV抗体初筛呈阳性反应尿酸≥800umol/l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最全然的作用是从失败的系统中学习经验教训从而加强患者安全。报告的个人不得遭受处罚或从报告中遭受到其他不良后果,报告的价值必须体现在能够引起医疗工作过程和治理安全体系的一系列改进。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阻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阻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二、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峻程度分4个等级: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尽管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觉错误,但未形成事实。三、报告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不得漏报。(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1、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2、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可通过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3、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4、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公开和公示,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分析结果,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5、医院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每例给予50元-200元的奖励,Ⅰ级和Ⅱ级事件出现漏报的每例扣50-200元。四、事件分类(一)警戒事件包括:。。:包括病人错误、部位错误、手术方式错误。(二)不良后果事件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