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展望张二寅引言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表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也是中央首度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而在早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昨日(18日在APEC会议上再度强调了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整个亚太也应当推进改革创新。他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从民间到官方,“供给侧改革”出现的频率在增加,甚至成为最高经济决策机构的新思路,期间透露的信号是很丰富的。供给侧管理的前景展望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2015年11月12日发表《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实现宏观调控的根本性转变》,他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转变:第一,由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需求侧管理是说,经济萧条了财政就扩大赤字,经济膨胀了财政就收缩赤字。货币政策从需求2管理来看,就是经济萎缩了就扩大信贷规模,通货膨胀了就收缩信贷规模,实际上这是需求侧的管理办法。供给侧管理是说,西方有一个供给学派,它提出要减税,减税扩大生产、刺激创业、发展小微企业、增加制造业的利润、增加就业、增加收入。这是两个方面,鼓励创业,中小老板就多,中等收入者就增加;增加就业,有工资收入的人就增加。增加收入就能刺激消费,而且增加消费还有几个连带作用:第一是调整投资和消费的结构,第二是提高劳动和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另外,需求和供给可以良性互动,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有需求才能购买,光投资建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最后没有就业,特别是一些大的项目,就业人数少,造出很多产品,最后国内消费需求萎缩,只能出口,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转型。第二个宏观调控的根本性转变,就是要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第三,要从以货币政策为主转向以财政政策为主。反对三驾马车需求理论的应该首推吴敬琏,他给出了自己的经济增长公式:人力资本+物质资料+效率=经济增长可惜的是,唯独缺了关键的要素——市场容量。供给主义发端于美国的拉弗,面对上世纪美国的滞胀,他搞出了一个凸形曲线,指出减税可以让税基加大,带动经济增长,进而增加税收,改善财政状况。然而,该学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饱受质疑。3新宏观主义认为有必要重新梳理供给主义的来龙去脉。一、供给主义的历史渊源自然经济中,一个地主雇佣一百个长工生产粮食,另一个地主雇佣一百个长工生产衣服,在生产过程中,地主发工分记录工时,年底结算,长工们有的领到粮食,有的领到衣服,彼此有多余的,相互交换,地主剩余无多,基本满足自身需要,简单再生产年复一年。后来,不但要求粮食、衣服、还要车子、住房、通讯,更要精美的食物、时尚的衣服、快速的交通、宽大漂亮的住房、迅捷的通讯,于是产业内部的中间加工产生了,分工与交换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巨变,金银货币满足不了需求,生产者出具各自的借据或欠条来交换,但这需要加以甄别信用度,交易成本巨大,于是大家商议,由一家出具,大家都从它这里借。这就是央行,商品经济形成了。问题出现了,原来自己出具的借据,希望持有人不来兑换,或者有贬损;而现在,借用别人的借条,需要还本付息,因此,希望能保值增值。于是生产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不但要生产的更多,而且要收回更多的借据。这导致了商品经济的生产目的发生了重大变化,与自然经济的生产目的是收获更多的实物财富,也就是实物利润不同,商品经济的目的是货币利润,因为企业主负有债务,需要还本付息。自然经济的生产公式可以写成:实物——加工增值——实物利润而商品经济的生产公式则是:4货币——实物——加工增值——实物利润——货币利润前者实际只有一个实物循环,货币仅为交换媒介;后者有实物循环,并增加了货币循环,而且货币循环引导决定了实物循环。为了解析其内在机理,需要将纷乱繁杂的交换进行科学划分。新宏观将交换做如下分类,从而将问题清晰简化:一是企业主与工人之间的交换;二是工人与工人之间的交换。第二种,也就是自然经济的情形,消费品之间要求成比例,遵循所谓的萨伊定律。这本质是消费需求之间的交换,是等价交换,货币中性,基本能满足斯密所主张的均衡,这里的问题并不大,这就是重农学派——供给主义——微观经济学的根源。第一种,则是商品经济的情形,这其中的实质是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的交换,也就是工人的工资能买回他们的产出吗?它蕴含了经济系统的主要矛盾,原因是:货币是由央行创造的基础债务,消费需求是唯一的最终需求,但它来自初始投资需求,是初始投资需求的一部分,根据新宏观主义的产业树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