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文化概论》1、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大文化”四层文化结构: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小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1)二者含义(2)涉及范围大小有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后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在研究人类的精神创造时,不能忽略物质创造活动的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在讨论关于心态文化诸问题的时候,不能忽略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心态文化的影响、制约。总之,不能将“小文化”与“大文化”割裂开来。4、儒家独尊与经学兴起(1)、由孔子开创。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具体说来,天道观上,继承西周史官文化“天命”与“人德”相配合,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实际上是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历史观上,标榜“信而好古”,试图恢复“周公之礼”;社会伦理观上,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修身治国上,设计出一套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国的方案。(2)、成为显学的原因: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纲常上,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诗》《书》《礼》《易》《春秋》成为五经,到了东汉,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4)、西汉尊“五经”,复“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这就是汉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5)、今文经:朝廷为了便于经学传播,下令搜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6)、古文经: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仓、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用古?文写成,故称“古文经”(7)、区别:今文经学的特点是政治的,将阴阳灾异、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特点是历史的,将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前者主张合时,后者主张复古;前者学风活泼,而往往流于空疏荒诞;后者学风朴实平易,但失之繁琐。(8)、小结:儒学如何在汉代成为历朝社会主流?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B《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儒家独奉的经典并被正式尊为五经,到了东汉,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C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D设立官学,立“五经博士”。(9)、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1)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2)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斋醮程式、道德戒律。萧梁陶弘景以“天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道教作为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宗派至此基本定型(3)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A在思想渊源上从道、儒、墨等哲学流派以及传统星相家、医方家那里充分汲取思想资料B在神仙世界的构造上以古代中国尤其是流传于楚文化圈的种种神话人物为本源C在教旨上以长生成仙为目标,讲求归本返朴、归根复命的养气健身术,倡导以长寿祛病为宗旨的“房中术”,钻研追求不死的炼金服丹之术(4)道教最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这一思想倾向正是中华民族重现世、重现实的民族性格在宗教观上的体现(5)小结——道教的具体内涵与特征:A重视现实,倡导道术B“大道无形,生育天地”的宇宙生成观C“阴阳五行”学说D倡导杜绝物欲E追求自由境界F多神崇拜6、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百工技艺教育是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保证(1)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以前。远古禹舜时有学校,名为“成均”、“米癝”、“庠”、“序”、“校”。(2)商周时代,中国文化已有相当的积累,知识大体具备规模,这就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兴盛创造了条件。西周不仅有国学[贵族子弟],还有乡学[地方所设,包括校、庠、序、塾;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有幼儿家庭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