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搭建语言支架,以阅读促写作搭建语言支架,以阅读促写摘要:语言输出能力并不是直接从知识传授中获得,而是经过足够大量的听读练习,积累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获得。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了支架理论和克拉申输入假说在初中英语读写教学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写作教学;以读促写;课堂设计;教学反思       一、研究背景       英语写作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应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表示思想的过程,也是语言输出的过程。对教师来说,写作课难教。对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输出能力,写作很难完成。针对这个难点,笔者与同事们把写作教学模式探究作为本学期的研究课题,采用同课异构方法互相探讨、研究、提高。选择一个共同的话题,年级组六位不同教师根据自身和学生实际,独自备课,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上课。由于教师不同,所备所上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策略各有不同,形成相同内容不同模式的课。组内听课的教师经过对六节课进行对比,结合她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她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相同的内容,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提升了教师的教研、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下面就来谈笔者所教授的课堂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       二、理论依据——搭建支架,以读促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许多学生学习了课本上的基本句型结构以后,往往不能使用正确的句子准确表示自己想表示的内容,错漏百出。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还是教师的支架搭建得不够好,没有给予足够的语言输入予以支撑。       克拉申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师,她从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并多次在她的著作及文章中阐述她的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prehensiveinput),即略高于她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她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为“i”,能促进她习得就是“i+1”的输入。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她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       按照克拉申输入假说,表示能力并不能直接从知识传授中获得,却能够经过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并进行大量的听读练习后获得。这就说明,语言输入是不可或缺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增加语言输入,一定能提高语言表示能力。阅读作为一种语言输入形式,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写作的必经渠道和方法。因此,经过阅读确保语言量的输入是加强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修改阅读材料,对写作的指导意义就更大。在学生写作之前,教师理应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做铺垫,包括词汇、句型结构、同话题的阅读材料,只有这样,学生写作起来才会轻松很多。       支架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包括了支架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及随机进入教学(essInstruction)。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是建筑楼房时必须的临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