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澧水河上不死的艄公一湍急的河水咆哮着,奔腾着,冲决而下,浩浩汤汤,席卷一切。一叶小舟被洪流所裹挟,一会儿抛上浪尖,一会儿落进漩涡,一会儿撞向礁石,一会儿推到岸边。只见那船上的艄公,紧咬着牙关,绷紧了肌肉,站稳了双脚,握牢了竹篙,在风雨中拼命搏击,穿云击浪,点石拍岸,护卫着这叶小舟艰难前行,绝不放弃。风云激荡处,艄公还喊着号子,在洪流上发出震撼人心的吼声,跟所有的风云抗衡。二覃正岳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只是上街去买个东西,人生的方向就彻底改变了。一九四零年,她刚好满十九岁,原本是家里的好劳力,却突然被抓了壮丁,莫名其妙就成了国民党抗日军队中的一个士兵。当然会有泪水,会心有不甘。可既然已经当兵了,没有别的选择,覃正岳就想,那就干脆把兵当好吧。于是,用心学习,勤奋钻研,小学都没读完的她,很快就掌握了部队的条令,能熟练起草公文了,成了连队的文书。几年下来,除了跟战友们一样上阵杀敌之外,覃正岳已慢慢成长为一个经验丰富、善于管理的军官了。一九四九年秋天,覃正岳所在部队依命移师浙江驻防。解放军攻破长江天险之后,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人心惶惶,都觉大势已去,不愿再打仗了。于是,所在部队的高级军官们策划了起义投诚,上尉军官覃正岳又成了一个起义投诚人员。接受教育改编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不打仗,要搞建设了,部队要精简。覃正岳积极响应号召,自愿打着背包,回到石门老家当了农民。毕竟是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覃正岳回到家乡之后,难免会对合作社里的一些事情提点改进意见。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大家热情高涨,容不得一点不同看法。于是,回家没多久的覃正岳在一九五三年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送到津市岑泹农场劳改去了。这一去就是遥遥无期,没人说得准什么时候能够出来。覃正岳没有生育的天津媳妇儿终于熬不住,提出离婚,一个人回了娘家。差不多三十年过去后,上面终于为覃正岳平反了。可此时的覃正岳,已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无妻无子,孤身一人,平反后每月能领点投诚人员补助,再没有其它经济来源了。住在偏远乡村一间简陋的房子里,覃正岳每天得跟其它壮年人一样干农活,否则没法养活自己。三如果故事就是这样,那就是余华的小说《活着》的一个翻版,只是一个个体生命在巨变的时代里悲剧性的命运而已。但覃正岳远不止于此。在部队,她是一个好兵、好军官:字写得规规整整,账管得滴水不漏,文件言简意赅,调度严丝合缝。在劳改农场,她是一个好技术员:何时育种,何时插秧,何时施肥,何时除草,何时灌水,何时扬花,何时收割,写得清清白白,干得利利落落,永远比别人做得更好。在家乡,她是亲友们的好老师:做人要做好人,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怎么写好字,怎么干好农活,怎么待人处事,都有讲究,要懂得规矩。在家乡,她还是一个修行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乡亲们有需要,写对联,起名字,她都从不推辞。闲暇时,她不太串门,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看书,练字。特别是晚年最后的岁月,每天拿着毛笔抄写《三国演义》,每月要写坏两三支毛笔。当历时近五年、七十五万字的《三国演义》抄完之后,八十多岁的老人才驾鹤西归。四当我看着由报表、作业本、毛边白纸等不同材料混在一起抄成的《三国演义》,看着那没打格子却如同士兵操练一样整齐划一的工笔小楷,不禁肃然起敬。没有过身陷绝境的经历,就难以体味奋斗的艰辛;没有过被彻底抛弃的凄凉,就难以感佩执守的坚强。覃正岳,这个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入伍、被投诚、被反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