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邵逸夫的慷慨和吝啬.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邵逸夫的慷慨和吝啬.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20/3/1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邵逸夫的慷慨和吝啬.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邵逸夫的慷慨和吝啬个人简介邵逸夫,1907年生,祖籍宁波,生于上海,在家中排行老六。创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香港无线电视台(即TVB),打造出一个影视帝国,在香港被尊称为“六叔”。他热心慈善,资助的教育及医疗项目遍布世界各地。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虽然拥有百亿身家,但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影视大亨和慈善家。两岸三地,从“50后”到“80后”,差不多每个人都看过《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邵氏出品的电影、电视剧;即便是“90后”,也熟悉各个学校里的“逸夫楼”。回顾邵逸夫的一生,有风起云涌,有春光旖旎。他曾得贵人相助抱得美人归,曾偎翠倚红尽享风流;但也曾遭干将背叛,被同行指责„„对他而言,这都是过眼云烟。在他生命中,也许只有父亲兄长以及两任贤内助,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相继陪伴了他一生,也影响了他的一生。父兄的影响,助他走上慈善之路邵逸夫去世后,有香港媒体撰文称,邵逸夫关心国家、民族的性格,遗传自他的父亲。其父邵玉轩于1901年在上海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颜料公司“锦泰昌”,他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谭延,等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辞致哀。父亲早逝,邵家家道中落。1925年,邵氏兄弟4人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大哥邵醉翁任经理,二哥邵,人负责制作,三哥邵仁枚任及老六邵逸夫负责发行。1927年,竞争对手明星公司联络其他公司围剿天一,为避锋芒,邵逸夫与三哥赴新加坡创业。二人风餐露宿,做流动放映的小生意,最终发展到经营戏院、设立片厂以及游乐场和舞厅生意,并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始终兄弟情深。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在香港筹建影城时,挥金如土、大刀阔斧的做派让人咋舌。他曾说,自己揣着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支票――这就是邵仁枚雄厚的资金支持。邵仁枚老成持重,与邵逸夫的雷厉风行互为补充。70年代初“叛将”李翰祥请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也是三哥劝他:争财不争气。邵仁枚对邵逸夫的影响,一在事业,二在公益。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却是香港富豪中捐款名列前茅的大慈善家,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他曾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但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邵逸夫给人的印象却是一位吝啬财主。70年代时,香港一家老人院的老者见邵逸夫每天坐劳斯莱斯从门口经过,于是写信请他捐款改善院内设施。不久,老人院收到了他寄来的一张面额500港元的支票。老人院婉拒,将支票退回。邵逸夫之所以忽然热心慈善,与邵仁枚去世有关。1983年,邵仁枚中风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这令邵逸夫看透人生,体会钱财只是身外物。1985年1月,也就是邵仁枚去世前两个月,。从此,他就将最主要的精力投到了这项新的事业中。邵逸夫对捐助教育事业有特别喜好,他在大陆广为人知,主要也是因为遍布各地的“逸夫楼”。有些“逸夫楼”是邵逸夫全部出资,有些则是部分出资,如何辨别呢,很简单,“逸”字中是“兔”即为邵氏全部出资,“免”即为部分出资,一点之差。除了教育,邵逸夫的捐款也惠及其他领域。上世纪80年代,他就捐款1000万港元用于敦煌壁画保护,这是敦煌石窟得到的第一笔善款。1994年,他捐助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