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诗词中的“伤春”嫣红姹紫尽迷人,自古吟哦喜赞春。若遇牢骚失意客,风花雨柳亦伤神。确实,触景生情,情由心生。风和日丽、群芳争艳的春天也不尽是赞声一片。自古伤春者不泛其人。因时因物而情苦感伤之句,历历可数。试于网上相关名句及评论搜举如下: 春风:①、“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此句描写的是独守春闺的妇人将一腔幽怨发泄到无知无觉吹动其罗帏的春风上。此句看似无理,实是有情。此妇的相思之苦、想念之深由此呼之欲出。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此句旨在描写戍边战士的思乡情结,于豁达中暗含讥讽。反衬出因春风不度的“怨”之声。更强化了战士们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而“怨”之无奈。正合了《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之意境。春雨:“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虞集《听雨》此句意为诗人虽在京城住了多年,不再像当年那样那样对故乡有强烈的思念,但思乡之情一直郁结在心头,那一阵淅淅沥沥的春雨,不由得勾起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思恋。春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此句借眼前春花凋落引发的伤春之意,衬出目睹燕归时的思友之情。春色:“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此句将诗人烦恼忧重及孤寂黯然之情表示于春色扰乱了她的清梦之时,很好的表示出了诗人在翰林院值夜时忧国忧民的情怀。(史载其妻曾为她买妾,却被拒绝,宋时高官如王安石这样独守一妻者极为罕见。则这首诗的主旨就绝对不是思人了,“春色恼人”、夜眠不得的缘由,也不再是诗中常见的儿女私情,而是为国为民的忧虑烦恼。) 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示了作者在被俘两年后对故国的不绝追思和亡国的无奈苦楚。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能够切实感受。相传她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她毒死。春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此二句先描写了国破城残,草木荒芜的春城败象,后虚拟了花、鸟的伤恸惊沐感受。形象的表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强烈情绪。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春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此句用看似哀伤的语调,表示了对恋人思之切、念之深、情之坚。作者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堪称千古绝唱。这种忠贞的感情,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论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是最需要的,因此,颔联也是全诗主旨的拔高点。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愁断魂。”——唐•杜牧《清明》此句形象的表示了清明时节人们对逝者的哀恸思念。写诗人行在扫墓的途中,心中的孤独与思亲的惆怅纠结,导致失魂落魄。从以上例句能够看出,作诗须应时应情。基于心中的真实感受,而赋予于外物之情感。心悲则物哀,情伤则景殇。如“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亦可变为“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鉴赏伤春类诗词一、伤春类古诗词的特征 1、诗眼词眼多为“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