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螳螂捕蝉.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螳螂捕蝉.doc

上传人:1651012**** 2020/3/11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螳螂捕蝉.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师:“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生:(读完课文) 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生:课文主要讲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可他固执不听,并且说,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给他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他听后恍然大悟,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师:说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这样,同位之间互相说说。生:(同桌互说) 师: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说? 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下了死命令不许大臣劝阻。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师:说得不错,比刚才又精炼了。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 生:主要讲了吴王和少年。师:那能不能把刚才的内容再“减肥”? 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要去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让他打消了攻打的念头。师:双“瘦”了一大圈,还能再“瘦”一点吗? 生:(无语) 师:想一想,吴王和少年,主要又写谁? 生:主要写少年。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题目是“螳螂捕蝉”,而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也是因为少年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所以说主要写少年。师:有道理。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因为从课文的第二节开始,一起到最后,课文里都写了少年的事,写少年最多。师:会看书。从字数上也能看出来,有道理。那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陈老师没有包办,而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把书读薄”,学生的概括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且渗透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读书方法。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显示了教师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艺术!】师:智劝!这个词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课文,同学们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并说出理由来。这一遍我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生:(读)“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师:说得好!一个是为国分忧!一个是勇气可嘉! 生:读“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生: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掌声响起。) 师:你有理有据,连用三个“说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雄辩家的魅力! 师: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