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游高粱桥记.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游高粱桥记.doc

上传人:飞扬的岁月 2020/3/12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游高粱桥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游高粱桥记》教案1发布时间:2007-10-24 浏览:151人次游记小品两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袁宏道、袁中道的有关文学知识。 2、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学****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 学****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但他厌恶***陋****曾七次上书辞职。宰相申时行赞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获准离任后,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又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辞世,他悲痛不已,告假归里建\"柳浪馆\",栽花种柳、吟诗著文、参禅悟道、闲游山水达6年之久。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致力整顿吏治。著名的《摘发巨奸疏》就作于这时。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为文崇尚自然,曾游历天下,写下大量纪游诗文,有《珂雪斋集》。 3、关于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     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上河图”。   4、高梁桥的得名: 高梁桥位于西直门外,建于辽代。经清末民国初年改建过的一座单孔石拱桥。1982年在长河污水截流及整治工程的西直门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桥又做了一次改建。传说中,高梁桥的得名,是因为当年刘伯温奉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