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共性与个性间演绎科普类课文的特点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有一定比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说明文题材广泛,有天文气象知识、地理历史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生物生态知识等。这些课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篇幅短小,用词准确,结构层次清晰,大都通过因果、比较等逻辑关系构思组篇。教材编排这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了解有关知识,进行语言训练,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逐步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作为说明文中的一类——科普说明文,其具有内容丰富,科学性强,层次井然有序,过渡连贯缜密,语言精确简练,说明方法灵活多样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科普类说明文,如《恐龙》《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人类的老师》《大自然的文字》等。这些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提高阅读能力等重要功能,为的是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一、明确科普说明文的教学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能抓住文章的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大都是按要说明的对象来组织材料的,抓住了要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纲,也就能大体把文章读懂了。至于“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方法,并能初步学习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所以,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的任务应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读写训练,运用语言。此外,相对于文学阅读而言,说明文阅读更多地在于认清事实、依据,培养严谨的逻辑力、缜密的思考力,激发读者的探究精神。二、基于板块模式下的教学策略(一)共性板块针对科普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课标对说明文所提出的相关要求,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基础性的板块: 、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一般都纲举目张,条理清晰。针对这一文本特点,教师要搬开“问答式”这座教学大山,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浸润于语言文字当中,采用批注、填表格等形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概括文义的能力。例如,在《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表格式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要点,把握恐龙的外形特点。 、形象、准确、简练。学生对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但对“准确、简练”之美却缺乏情感体验,往往会熟视无睹。而暗含在语言文字中的各种说明方法,学生更是不会关注。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不同形式的对话,反复理解和体味。例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教师既要带领学生品味“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这类让科普文显得生动有趣的词句,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推测、推断、也许、可能”这些词语对准确表达所起到的作用。 ,要掌握的就是其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和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