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村城镇化教育问题的对策田家庵区第二十一小学徐幼东【摘要】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出现了“升学主义”观念有所加强,“育人价值”受到忽视,“身份歧视”导致辍学现象的发生,留守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下滑和课程结构滞后等问题。只有通过实施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消除“身份歧视”思想,加强对留守的农民工子女的监督,改革和完善课程结构,才能确保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作为一项促进农村发展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分担了促进城镇化进程的责任和义务。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遇到了许多发展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成为农村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瓶颈”,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当人们在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时,也要切实关注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力求做到客观分析、有效应对。一、转变农村教育观念,从“功利性”走向“教育性”。农村要发展,没有教育不行,而推进教育必须依靠新的观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教育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技能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启蒙教育;是从根本上促进农村人口与社会摆脱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普及教育。所以,农村教育的旨趣不在于它能为学生带来多少“实惠”,而在于它是否使学生具备了最基本的素养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这意味着农村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要逐步归于教育本体,把“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作为根本目的;要从“功利性”走向“教育性”,把教育的育人功能置于首位。  在当前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教育走上了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这并不等于要抛开农村的实际,一味地追求与城镇的整齐划一。“农村教育城镇化”,不是指向城镇教育的蹩脚的模仿,而是考虑到农村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实际,立足于农村的有计划、有目的、有原则的探索。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实践素质教育的思想,用全面的教养代替片面狭窄的知识灌输,全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对于家长而言,要淡化“升学主义”倾向,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理解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意义,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在子女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思想和态度,以免孩子先入为主地形成对农村教育的错误认识。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率先转变思想,宣传教育的“育人”价值,这将对学校和家长的观念转变起一个导向作用。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各个方面对教育的“育人”价值达成观念上的共识,才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行动上的问题。  二、充分发挥农村教育传递和改良文化的功能,便农民真正认识到教育的“育人价值”。教育具有传递和改良文化的功能,但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这种功能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习惯于通过上传下达的方式去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这种被动的说教虽然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只能使农民对教育形成一个较为模糊的认识。人们往往忽视事物本身的力量,殊不知农村教育的传递和改良文化的功能恰恰是一个自我价值呈现的有效途径。它能够通过传递和改良文化,不断地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逐步锻炼他们接触新事物的能力,进而改善他们目前的生产和生活面貌。充分发挥农村教育传递和改良文化的功能,可以使农民从内心里真正承认教育的“育人价值”。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村教育要注重挖掘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