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docx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0/3/16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药家鑫案件情况简介10月20日23时许,西北大学大三学生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药家鑫的家庭环境(一)从“权力型人格”的角度分析中国家庭心理学家弗洛姆总结过一种“权力型人格”,就是指一个人强烈渴望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一旦不顺从就会让她怒火中烧、暴跳如雷。家庭、特别中国家庭是这种人格最容易施展的场所,因为中国家庭给了这种人格最少的制约。与一般人的认识不同,“权力型人格”并不是简单的“命令——服从”逻辑,它的真实逻辑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投入——回报”,也就是说,她把对你的命令视作投入(我花了这么大价钱让你练琴),把你的顺从看做对她的回报(你好好练琴就对了)。第二种是“贬损——听从”,也就是说,她对你永远不满意,永远否定,你做的差,她说你“不争气”;做得好,她说你“翘尾巴”或“还不够”。总之,你永远还“差得远”,应该听从于她。(二)从心理学——“家庭恐怖主义”角度分析药家鑫的父亲从新闻报道透露的信息看,药家鑫的父亲很符合“权力型人格”。她一方面自认为对儿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要求儿子绝正确服从;另一方面,她很少认为孩子有做好的,不会去表扬孩子。         孩子未必会喜欢父亲的这种投入,反而往往想逃离,也就是不顺从父亲的意志。以药家鑫的家庭为例,父亲对这种不顺从,会表现出惩罚——拿皮带抽、关地下室;憎恶——对你失望、觉得你倔,甚至说出“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这样伤人的话(得有多么大的憎恶才能说出这种话啊,而且越是憎恶,越会看你哪都不顺眼,动辄得咎);刺激——误以为孩子的不顺从是因为自己的投入还不够大,因此辞职回家专门看管你,以加深投入来刺激你,让你对自己的不顺从内疚。这些是对第一种逻辑破裂的回应。          而在第二种逻辑里,父亲会靠经常的贬低你建立她的领导地位。           心理学家武志红把这种父亲对孩子的暴力(包括冷暴力)称为“家庭恐怖主义”。的确,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家庭还不够恐怖吗?药家鑫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主要感受就是“不快乐”、“没意思”、“无价值”、“恨父亲”、“想自杀”。          我们说一个人怕蛇,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蛇会咬人,怕蛇是理智的行为。可是说一个人有怕蛇的性格,那可能她看到一条绳子都会恐惧发抖,那就不是理智的行为,而是条件反射。这样的性格形成很可能与这个人被蛇咬过有关。          如果父亲总是带给你伤害,久而久之,你就会形成怕父亲的性格。严重的,看到父亲的影子、听到父亲的声音都会紧张出汗,如果看到父亲阴沉着脸,那就更会惴惴不安。父亲(条件)意味着不好的感受(反射),越是接近于要攻击自己的父亲形象(比如阴沉着脸的父亲),就意味着越不好的感受。(三)初步剖析药家鑫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