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观沧海答案.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观沧海答案.doc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0/3/16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观沧海答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④,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⑤。【注释】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碣(jié)石:山名。②澹(dàn)澹:水波摇动的样子。③竦峙(sǒng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④星汉:银河。⑤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配乐演唱时的附加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幸:庆幸。咏:歌咏。咏志:即表示心志。【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仿佛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仿佛出自大海里。我觉得十分庆幸,能用这首诗歌来表示自己的志向。【文学文化常识】这首诗选自《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曹操以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创作的五首诗中的第二首。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沛国谯(qiáo)(今安徽亳州)人,其诗以慷慨悲凉见称。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内容简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乐府诗;从表示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军北上,消灭了北方军阀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安定北方。在凯旋途中,经过河北,登临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诗篇。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示了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观海时的体验和感受融于笔下的大海,赋予大海以新的生命,意境雄浑,气势磅礴。诗歌能够分为三层来理解。第一层(开头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一个“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山,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水何澹澹”描写海波动荡的样子和大海波涛浩淼的气象;“山岛竦峙”写出了碣石山高耸挺立的姿态。这两句,一写荡漾的海水,一写耸立的山岛,动静相衬,刚柔并济,显示大海及周边壮观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呼应“山岛竦峙”,虽已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机盎然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呼应“水何澹澹”,在萧瑟秋风的拂动下,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树木和百草,秋风和洪波——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作者运用奇特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海的浩荡无际,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从两个“若”字能够看出,由先前六句的实景突然转为虚景。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联想,融会了诗人的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曹操用“步出夏门行”这一旧题所写的所有诗歌都有的附加诗句,为诗辞配乐演唱而加。全诗虽然只是描写景物,并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抱负,但我们从中感受到曹操北征乌桓时的壮阔胸怀,特别是“日月之行”以后16个字,极写大海的辽阔,风格苍劲雄浑,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想见其志向之高、气魄之大和胸襟之博。【巩固练****字,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其诗以见称。在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