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建铁路重庆至万州客运专线YWZQ-3标沉降观测方案编制: 复核: 审核: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渝万铁路3标项目部二分部2013年4月8日1概述 31・1沉降观测目的 32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41工作流程 52・3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设及测量技术要求 5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71一般规定 113・5观测精度要求 114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121一般规定 134・3观测点的布置埋设及技术要求 134・4桥梁沉降观测频次 155涵洞沉降观测 175隧道沉降观测 201一般规定 205・2沉降观测内容 203沉降的观测布置点 214观测精度 225沉降观测频次 226过渡段沉降观测 221 一般规定 222观测点布置 233观测精度 234沉降观测频次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复杂性,沉降值难以通过计算准确获得。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测量手段获得真实可靠的沉降变形观测数据,以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有祚轨道铺设时间,确保线路平顺性。:《客运专线铁路有旌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158号;《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铁路客运专线竣T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183号);《客运专线有斫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沉降观测及评估主要王作流程如下所示::(1)施工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人员、设备情况;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特殊T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有祚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沉降监测网应在施T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耍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耍求的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进行布设。第一级为基准点(其为深埋水准点、CPI或者CPII点),第二级为工作基点(其一般为以一级控制点为基准等精度加密的水准点),最后则是布设在墩身两侧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止,并保留检验记录。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个月。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1的精密水准仪,配套锢钢尺,电子水准仪配编码水准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有关规定。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观测2次取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I古I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屮途不屮断。7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8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9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如沉降突变、桥墩上升、桥墩左右侧差异沉降量过大、线路纵向相邻测点沉降差异较大等)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