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威海]某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zip

格式:zip   大小:43KB   页数:22页
该文档为压缩包格式,解压后包含2个文件,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威海]某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zip

上传人:zhangkuan1436 2020/3/17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威海市某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_secret.doc [283.50 KB]
筑龙图纸使用说明.txt [2.18 KB]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威海市某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一、,市域三面为黄海环绕,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的大连市隔海对峙,西与烟台市接壤。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城市结构,蓬勃发展的经济,已使威海成为国内外令人瞩目的城市。1997年威海被联合国命名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之一”。本次规划地段黄家夼居住小区位于威海市中心区西南部,东起古寨东路,西至古寨西路,南抵环山路,北达烟台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70多公顷。小区内地势起伏较大,区内最高海拔70米,最低海拔26米,总体地形趋势南高北低。区位条件较好,与老城区毗邻,交通便利。小区西南处自然生态保护较好,山林浓密,水体清澈,空气清新,是一块独具风格,风景宜人的宝地。随着中环路的建成通车、烟台路改造工程的竣工,该地段的区位条件进一步提升。本次规划立足城市形象的塑造,擦亮“住在威海”的金字招牌,力求将该小区规划建设成高标准生态化示范小区。、东、西三面的道路均为城市干道;目前已规划确定基地北面烟台路红线宽度为50米,东面古寨东路红线宽度为30米,西面古寨西路红线宽度为40米;而基地南面道路为威海市内环快速交通性道路环山路,其在本地段中有一处隧道横穿基地南部山体。基地内部业已形成一定的路网格局。其中,寨田路横贯小区中部,成为基地内部东西向的主要道路,而南北走向的潍坊路和新寨路两条道路也已经形成,已规划确定了断面形式。基地现状用地主要为黄家夼旧村、威海建设集团机械公司、威海玻璃纤维厂、啤酒集团库区、田村建筑公司、金谷房地产开发公司、鲸园房地产开发公司、孙家滩建筑公司、4809厂仓库、市开发仓库、市房产装饰公司等十几个单位。其中,有相当的保留用地,包括基地中部山脚处以及基地东部沿古寨东路一侧已建成的若干住宅和单位;同时,沿烟台路一侧,由于烟台路的景观建设,现有后退其道路红线不足30米的建筑除少量保留外,大多数均予以拆除;另外,基地西南部沿古寨西路处威海市酿造厂由于为新建建筑,近期内保留,远期考虑将其搬迁。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4.《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5.《威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暂行规定》(威政发〔1999〕66号)6.《2002年威海市第三次规划委员会纪要》7.《威海市某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500现状地形图及其电子文件。、山东省、威海市有关的法律、规范和条例。三、规划设计原则规划设计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原则,注意处理好自然环境——住宅建设——人的关系,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规划设计重点,努力把小区规划成具有优美的居住环境、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21世纪新型居住小区。主要创新点和指导原则为:、人文特色的动态延续性小区规划努力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及居民生活模式,使小区融汇在城市的大环境中,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重视建筑体量、色彩及空间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充分结合原有地形、地貌等自然景观资源和区位,创造出一个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田园居住环境。、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住区。住宅设计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开发要求,设计出多系列、多户型住宅,以满足不同的居住需要。。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位置得当,符合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便于在保安、清洁、绿化、水电、家政等方面推行规范化服务,为物业管理及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了工作质量,降低了管理成本。,消除人车混行的不安全因素。小区按照空间的不同属性和人的行为逻辑规律,将小区用地分成不同的空间序列,并通过小区主入口标志性建筑以及组团、院落、单元入口的标志性景观进一步加强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了居住环境的安全性。,按照动态体系进行规划。注意采用具有灵活性和可改性的技术处理方法,在建设中留有发展余地,在道路、停车位等方面作前瞻性的策略布置,使规划具有弹性,做到宏观可控,微观可调。,创造舒适、优美、卫生、安宁的生活环境。规划的用地布局及空间组织以人的需求为依据,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便捷性及舒适性,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在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绿地系统规划,使居民最大程度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合理布局、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