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金匮要略总结.docx

格式:docx   大小:5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金匮要略总结.docx

上传人:buzaiwuzhuang123 2020/3/18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金匮要略总结.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及发病途径有何认识?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有何异同?对于疾病的病因,主要发病途径有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即第一为经络受邪,传入脏腑,是因为体内脏腑正气不足,邪气乘虚入内所致,故云“为内所因也”。第二是病邪在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部体表受邪所致,病邪不传于内,故云“为外皮肤所中也”。以上两条,均由“客气邪风”侵袭。第三不因“客气邪风”的侵袭,由于房劳过度,意外的金刃创伤,以及毒虫猛兽等所伤,与上二者不同。张仲景的发病学说是以经络脏腑分内外,六***邪气为主要致病原因,以邪正力量的对比决定病位的浅深。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是以六***为外因,七情为内因,将房室、金刃归为不内外因,将三种病因并列讨论。张仲景的发病学说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在病因方面都强调了六***和房室金刃。所不同的方面为,陈无择将七情作为内因,而张仲景却未明确提出这一点。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金匮》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具体说明肝虚证的治法。肝虚之证,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根据五行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而且肝虚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制约肺金。甘药调和脾土,目的在于补土制水以助火,从而制金防其侮肝木;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阴以养肝体。说明治疗肝虚证不仅要补肝之本脏,且要从相生方面滋养肝体。这对于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世根据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则,选用芍药、五味子、当归、丹参、地黄等药,配以炙甘草、淮小麦、大枣之属来治疗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光红,脉弦细之肝虚证,有较好的疗效。: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要做到未病先防,张仲景指出要“养慎”。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