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藤野先生鲁迅执教者:陈忠堂一、展示学习目标(1)解决字词(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4)分析第一部分。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二、小组学习1、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绯红(2)解释词语。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标致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鲁迅,原名,,,,.著名小说有,,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一)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下列任务阅读课文提示及注释,了解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二),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什么?“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理清文章结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东京仙台北京相识相处离别三、教师精讲理清文章段落结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在东京在仙台相识相处离别在北京,怀念(1---3)(4---35)(36---38)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修辞:夸张、比喻、反语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