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周作人散文风格.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周作人散文风格.doc

上传人:读书百遍 2020/3/18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周作人散文风格.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周作人散文写作风格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她在现代散文创立上的巨大功绩。经过她与鲁迅在“杂文小品”上的大胆尝试与辛勤实践,使这种古已有之的文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又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块新土地。她的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中略带幽默和轻松,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很多学者都曾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过周作人,谈她的人生态度、文学造诣与历史功绩。谁都不能否认她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多方面贡献,而更值得人称赞的便是她在散文创作上的突出成就。她的小品文创作近千篇,这在中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堪称稀有。这使得人们提起她的名字,便和“小品文”联系在一起,深植于读者心中。一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致有“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类。相应地,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每种风格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显示了她深湛的艺术造诣。(一)浮躁凌厉所谓浮躁凌厉的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这类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这又是她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当时的文艺界中,很多人以满腔热情、激愤之词,写出了慷慨激昂的话语,用尖锐之词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示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但却在字里行间、行文之处来评时政,发感慨。我们且看她是如何展现的:第一: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淋漓酣畅又亦庄亦谐。在《祖先崇拜》这篇一千来字的短文里,周作人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对于“在自然律上,明明是倒行逆施的封建伦理观念”进行了理直气壮的批判。但她的批判、反抗又自与别人不同,于挑战、评判的态度中又见中庸与平和。对于封建礼教宣扬的那一套虚伪的所谓“风纪教化”,周作人也毫不客气地加以嘲讽。如当时上海的湘沪警察厅明令禁止携带十岁上下的女孩进浴堂,理由是“有关风纪”。周作人在《风纪之柔脆》一文中写到:与此段文字,周作人把道学家的这种荒谬与虚伪,看作是特别可笑、可恶的。而且中国人长期在这种假惺惺礼教束缚下,产生了一种更加虚伪、变态的心理,礼教之弊害及非人道也就可见一斑了。第二:在讽刺军阀暴政的文章中,她所借鉴的是日本现代散文家户川秋骨的“幽默与讽刺”的写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属于非常含蓄的写法。因而她自己把这种讽刺的辛辣感比喻为芥末而不是辣椒,也就是说她的文笔称不上是鲁迅那样的“匕首”和“投枪”,但却显示了她人道主义者的正义感。一般情况下周作人都是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着一种素朴清淡、别致优雅的风采,但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外一味妥协退让,对内加紧复古倒退的言行,周作人则显示了她个性中不可忽视的一面:尖锐泼辣。特别对于礼教和妇女问题,周作人总是一改往日的淡然之态而变得格外敏感和激烈。第三:周作人这种评论的笔触同时涉及了十分广泛的社会现象。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阴暗角落,触到了“病态社会”的种种痼疾。如把妇女从礼教的束缚和大男子的威压中解放出来这一思想,周作人作了不懈的努力。她指出几千年的封建道德所养成的女性观是个极严重的问题,势力很大。到了宋元以后更加重了对妇女的束缚。她在《旧女性观》一文里列举了种种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污蔑不实之词,并加以精辟的点评。对一些率先觉醒,大胆追求自由、解放,进行女权运动的一些知识女性表现出极大的肯定和赞赏。周作人当时的艺术触角对现实的感应还是相当灵敏的,正因为她敏感地接受了生活的刺激,使得平凡的意思发起酵来,才能将人们****以为常的社会见闻,升华为艺术创作。所创作出的檄文,态度鲜明,说理透彻,在当时的最负盛名的《每周评论》、《新青年》发表后,影响很大,被认为是体现了“五四”文学批判精神的典范之作。第四:在对愚昧落后的国民性鞭挞中,由于自身的“绅士气”作怪,使她对中国国民怀有很深的偏见。因而缺乏像鲁迅那样改造国民性的热情。特别是后期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一定的悲观情绪,因此这即便是周作人所着力的一方面,但却始终未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些议论性的散文于平淡叙述中别有一种战斗力量,虽不能以寸铁***,却于凌厉之中显示出强烈的社会意识、盎然的战斗意气。(二)平和冲淡周作人前期的散文的确跳动着鲜活泼辣的节奏,但纵观全体呈现更多的是以冲淡为特色的抒情、叙述的散文小品。而当人们提及周作人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种展现她闲适怀抱的“平和”的写作特色。她的文笔不是鲁迅那样的犀利,而是把一种迥异的风格特色呈现在读者面前。若从单纯的艺术审美角度来审视,这些散文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甚至能够说达到了中国现代闲适文的极至。其中,无论是从自身态度上,还是从取材上,亦或是多种写作手法上都展现了她的独有的风格,引领着当时文艺界一股清新的写作特色。1、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