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林达:细看美伊安全协议.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林达:细看美伊安全协议.doc

上传人:386259182 2020/3/18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林达:细看美伊安全协议.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细看美伊安全协议  撤军容易被看成由各种不同道德理由支撑的标志性事件,但它其实是技术问题。 --------------------------------------------------------------------------------   迎接零九年新年,美国和伊拉克的安全协议开始执行。这个协议最引人瞩目的是美军三年撤军的时间表。撤军时间表只是个估计。它基于三个需要,一是在未来可能的小规模反恐战役中,伊拉克军队还不能胜任美军所承担的某些作业,如空中配合;二是美军必须完成对伊拉克军队的反恐训练,三是作为对周边可能发生的入侵的平衡。 伊拉克之外的人,容易把撤军看作是各种不同道德理由支撑的标志性事件;在伊拉克之内的人都知道,撤军是个技术问题。但是所有的人都基本认同两个事实,一是今天伊拉克大幅扭转的治安状况已经维持了一年半,二是这种状况仍然是脆弱的,这也是我在伊拉克采访的美军将领一再强调的看法。这和恐怖战争的特点有关,袭击者在暗处,而且袭击总是旨在挑唆伊拉克内部矛盾,唯恐伊拉克不乱。如若没有伊拉克民众的觉醒、坚持和军队联防共同对付恐怖组织,这一年半的治安状况根本不可能维持。 实际上,美伊安全协议是联军对伊拉克军队一步步交接的全面转交,其细节才真正反映出伊拉克错综复杂的局面。同时也揭示了自九一一恐怖战争拉开序幕之后,一些从未得到回答的问题。 安全协议中有一条非常关键:从零九元旦开始,美军士兵不能再单独作业逮捕从事恐怖活动的极端分子嫌疑人,必须先得到伊政府许可。在获得许可逮捕之后,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把嫌犯转交伊政府。前者由于联军和伊政府在反恐和维护安全问题上的一致性,这并不成为问题。而关于嫌犯具体处理的议题就复杂得多。联军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转交嫌犯的规定,隐含着对现在已经在押者的移交。这个移交其实从协议尚未批准之前已经逐渐在做。在零八年十月底,由联军在押的嫌犯有一万七千名,其中有五千名被看作为「危险的极端分子」。在零八年年底之前会先行释放一些危险度较低的,估计为四千人。剩余在押者根据协议,在下面两种情况下联军可以应伊政府要求继续扣押一段时间:一是提供足够证据使得伊法官发出逮捕证;二是此人已被提出诉讼正在候审。否则应全部转交。 安全协议的相关规定,实际暴露出不论是美国还是国际社会,在遭遇史无前例的九一一恐怖袭击后,并不清楚反恐战争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定位。例如,在美伊协议中提到的「从事恐怖活动的极端分子嫌疑人」,究竟如何给他们定位。这也就是缩小的关塔纳摩问题,从阿富汗战争开始,实际上就已经提出来了。反恐战争到底是「战争」还是「捕捉罪犯」?战斗中捕获的恐怖分子,究竟是「战俘」还是「嫌疑罪犯」?包括九一一袭击者,极端分子都非军人,但在现代技术辅佐之下,他们有能力达到无预警的战争规模破坏,九一一的毁灭就超过二战日本军队对珍珠港的袭击。反恐战争至今还是不对称的、概念不清的战争,是军队对「平民」、且仍在试图以常规战争应对无规则的恐怖战争。 军队作业,自然不会事先申请法官逮捕证,在战役中抓到的恐怖分子,军队按常规作为战俘关押。但军队很快发现处理这些特殊「战俘」的困境。常规战争中的士兵只要「按照规则」打仗,就是无辜的,一旦放下武器变成战俘,就等着战争结束回家。他们不仅对战争不负有罪责,而且士兵作为个人离开军队后就是无足轻重的。但是恐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