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0/3/20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2、感受作者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强烈呼声,培养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大事。3、体会文章融情入景,在写景时多次穿插富有寓意的议论,引人深思。4、文章语言含蓄隽永,贴近生活,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厚重感。教学重点:::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文中让人心惊肉跳。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她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文章的题目借“废墟的召唤”来暗示对改革的呼唤,也是呼唤人们为处于落后状态的祖国和民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号召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作者简介: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79年12月,时值党史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用这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散文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4、学****生字:墟(xū) 璞(pú) 廓(kuò) 皱(zhòu) 莽(mǎng)瀛(yíng) 胄(zhòu) 镂(lòu) 怅(chàng) 嗫嚅(nièrú)迤逦(yǐlǐ) 绮(qǐ) 黛(dài) 窸窣(xī sū) 蘸(zhàn)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1、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划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1-3):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第二部分(4-10):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第三部分(11-19):经过“我”与年青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抒发,转向面全社会的呼唤,特别是对青年人的呼唤。第四部分(20-21):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四、教师小结:本文作者将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环境之中,并经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五、布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