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中风病人的护理分析.ppt

格式:ppt   大小:476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风病人的护理分析.ppt

上传人:1557281760 2020/3/20 文件大小:47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风病人的护理分析.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概述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似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又“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称为“中风”,又名“卒中”,“类中”等。西医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疾病,均属本证论治范畴。1、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病突然,是其病理是逐渐形成的。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1)情志所伤或所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或因暴努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扇,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病。(2)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灼,灼烁液成痰,痰郁化火,蒙敝清窍,流窜经络而卒然发病。(3)脉络空虚,风邪内侵,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歪噼不遂。2、辩证论治中风病情有深浅轻重之分。临床上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表现为神志清楚,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等闭、脱之征。2、辩证论治(1)中经络: ①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候:平素及发病前常有眩晕,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或手足拘挛,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弦滑或弦而浮细。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主方:大秦艽汤。2、辩证论治(1)中经络: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候: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膝无力,少寐多梦,突然发生舌强语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细而数。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主方:镇肝熄风汤。2、辩证论治(2)中脏腑:中脏腑乃“中风”之危急重症,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中脏腑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治疗宜祛邪为先;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属虚证,治疗宜扶正为主。闭证、脱证皆为危急重证,两者证情截然不同,治法各异,故必须辨证明确,才能正确医治。2、辩证论治①闭证: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此为闭证的一般症状。又有内风痰火与内风痰湿的不同;闭证又分成阳闭、阴闭两种。2、辩证论治A、阳闭:证候:除上述诸证外、兼见面赤身热,呼吸急促,口臭气促,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唇舌色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主方:至宝丹、羚羊角汤。B、阴闭:证候:除闭证一般症状外,兼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主方:苏合香丸、导痰汤。2、辩证论治②脱证: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舌萎,脉微欲绝。治法:扶正固脱,益气回阳。主方:参附汤。2、辩证论治(3)后遗证: ①半身不遂: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证候: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蹇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面色少华或有患肢浮肿,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治法: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主方:补阳还五汤。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证候: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面红耳鸣,头晕头痛,心急易怒,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主方:镇肝熄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