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48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doc

上传人:读书百遍 2020/3/21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教案上学期前士郭小学二年级《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赠刘景文》。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诗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注释](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能够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示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三、作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注释 :在山中行走。 :指深秋时候的山。 :小路。 :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因为。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2、揭示题目: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3、据题质疑: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