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朝花夕拾.doc

格式:doc   大小:67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朝花夕拾.doc

上传人:xxq93485240 2020/3/21 文件大小: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朝花夕拾.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一、常识类:1、作者姓名:鲁迅,原名周树人2、作品名:《朝花夕拾》3、曾用名:《旧事重提》4、十篇篇目:《狗猫鼠》……《范爱农》5、一句话评价: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二、概括题1、概括题之一: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1)记事为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五猖会》:“我”儿时有一次急切兴奋准备去观看迎神赛会,父亲却强迫“我”背诵《鉴略》,等背完后我扫兴而又痛苦。《父亲的病》:回忆“我”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最终父亲被庸医治死。《琐记》: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然后去日本留学的经历。2概括题之二:概括人物形象。写人为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长妈妈是一位善良朴实、愚昧迷信、真诚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底层劳动妇女)。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教授。范爱农是一位耿直孤傲、不随波逐流、对辛亥革命和教育事业满怀热诚的知识分子。3概括题之三:主题思想的概括《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蕴含着对儿时温馨的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对童年单纯美好生活的怀念,蕴含着儿时温馨的回忆。  《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蕴含着对留学期间师生情温馨的回忆。《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五猖会》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无常》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父亲的病》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琐记》——批评了学堂的种种弊端,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三、细节题1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类举例。例题:1)文中“我”和家人在准备着去哪里?顺利去了吗?为什么?2)说几个《二十四孝图》提及的孝道故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哭竹生笋、卧冰求鲤 、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3)《藤野先生》中提及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哪两件事?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4)《朝花夕拾》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的篇目有:《无常》《五猖会》5)《范爱农》中写了鲁迅初见范爱农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6)《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四、分析类1、人物形象分析     艺术特色分析从《五猖会》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父亲在“我”急切盼望去看迎神赛会时强制“我”背诵《鉴略》,看出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2、结合选段分析《朝花夕拾》的写作艺术手法。1)*用了对比手法批判封建旧制度。如文中写了“我”心境由“兴奋急切”到“扫兴痛苦”的对比,批评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2)*注重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十分出色。如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将“我”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感受描绘得惟妙惟肖。批评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五、感悟题谈喜好,谈感受,谈理解,谈收获。〈〈朝花夕拾〉〉中的哪一篇?为什么?   我喜欢《五猖会》。因为少年鲁迅看会前的兴奋,勾起我们对少年快乐生活的回忆;他父亲蛮横地阻挠看会总让我联想到父母对我们自由的限制;背完书后去看会的沮丧让我感到无限的怅惘和惋惜。总之,少年鲁迅的情绪时刻牵动我的心。?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六、中考链接:(2011·天津)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1)~(2)题。(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           ,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