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新课程的了解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实践越来越丰富,并H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欣喜之余,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一些问题依然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困扰着我们,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面对。一、 情境创设牵强附会【案例】一年级《6、7的分与合》一课,执教者这样创设情境:教师说:“星期天的早上,小云一家去儿童乐园玩。儿童乐园里真热闹呀,有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和小朋友喜欢的各种玩具。小云最喜欢五颜六色的气球了,于是让爸爸给她买了气球。小朋友,你们猜,爸爸给小云买了儿个气球?"学生有回答1个的,有回答2个的,最后终于有人回答买了6个。教师追问:“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儿种分法呢?【反思】说了那么多,教师无非是想问6可以分成儿和儿。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教师竟然如此大动干戈!这些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育作用,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重耍理念。因此,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把那种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复习导入打入了“冷宫二都在为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就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或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于是,花样繁多,内容生动,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案例中这种牵强附会的情境设计也就包括在内了。其实,《6、7的分与合》一课的情境可以这样来设计:“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准备了6个气球,耍请你们分在两只手里拿,你想怎么拿?"三言两语即可引岀问题,根本无需大费周章。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吋他们乂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逐步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用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屮的作用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才有益丁•他们理解、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师也可以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二、 合作学习流丁形式【案例】四年级《三和形面积的计算》课上,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三和形的面积公式,顿时教室里乱作一团:有的小组大家抢着说,谁也听不清谁的声音;有的小组由一两个学优生在说,其余人就静静地当听众,或者忙自己的事……而老师却一副听Z任Z的表情。儿分钟后,教师请组内派代表回答,学生站起来开口就是“我发现……"“我觉得……",而不是“我们组认为……【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初看上述案例,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似乎十分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其实,透过表面我们看到了一个要害的问题:合作讨论是留于形式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很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优生占据着整个小组的发言大权,学困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部分学生过于表现自己,合作不够……长此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