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doc

上传人:用户头像没有 2016/3/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10项推荐操作标准:1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引。2吸引过程影响氧合时,建议预给氧。3建议机械通气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4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5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6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式吸引方式。7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8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9儿童和***患者使用小于气道内导管内径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10建议气管内吸痰吸引时间小于是15秒。1、0简介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通的一项操作。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三步骤。吸引技术包括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两种,开放式吸引需要断开呼吸机连接,密闭式吸引技术包含一个无菌辅助装置,内罩式吸引管进行气道吸引,无需断开呼吸机连接。有两种深度方式进行吸引,包含浅度吸引和深度吸引。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1cm,浅度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2、0患者准备推荐尽可能使用更小的吸引管,因为吸引压力对潮气量的影响比吸引管型号小。吸引管型号和吸引压力的选择需要联合考虑。大直径的吸引管型号,通过气道内的吸引压力小。2、1***患者吸引管不超过气道内导管内径50%,儿童和婴儿50-60%,不超过70%。2、2吸引前给***患者30-60秒的100%吸氧浓度,婴幼儿患者给提高吸氧浓度10%。通过以下方式完成操作:2、2、1呼吸机调节吸氧浓度。2、2、2呼吸机临时高浓度吸氧功能。2、2、3不推荐手动通气来提高氧浓度,如果没有前两项提高氧浓度技术,操作者需确认PEEP。2、3每次吸引前应检查负压,压力应在有效清除分泌物前提下越小越好。推荐***负压在150mmhg,儿童在80mmhg。2、4密闭式吸引方式可以在吸引过程中维持机械通气和供氧。2、4、1预防肺泡萎陷。2、4、2高吸氧浓度和PEEP时,2、4、3既不增加也不减低VAP发生率。2、4、4每日更换密闭式吸痰管并不能减低VAP的发生危险,也不节省成本。(三天更换一次)。2、5患者须有脉搏血氧监测仪器进行氧合状况监测。3、0操作步骤3、1为了避免气道粘膜损伤,推荐浅度吸引。3、2深度吸引的相关损伤比浅度吸引大。3、3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秒。3、4开放式吸引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3、5气道内生理盐水滴注:经人工气道滴入生理盐水,认为可以稀释气道内分泌物,便以粘稠分泌物的清除,但是支持这假设的循证资料很少。生理盐水的滴注可以引起刺激性咳嗽从而增加分泌物的清除,近期研究提示吸引前滴注生理盐水可以增加VAP的发生率,大量的研究文献提示生理盐水的滴注没有益处,不建议每次吸引前滴注。4、0吸引后护理4、1吸引操作后应给予至少1分钟的高浓度氧,尤其患者在吸引前和吸引中并发低氧血症。4、2不例行给过度通气。4、2、1有明显有肺泡萎陷证据时可以尝试肺复张手法。4、3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5、0环境气道内吸引操作需经过培训的人员在包含并不限于以下的环境进行。5、1医院。5、2其它护理机构。5、3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