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文系论文:意境的内涵.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文系论文:意境的内涵.doc

上传人:dsjy2351 2020/3/2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文系论文:意境的内涵.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容提要:意境是抒情性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最高表现方式。特别是通过唐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更是意味深长。本文通过阐述意境的美学历史发展、意境产生的途径及对唐诗的一些简要剖析探究意境的深刻内涵。关键词:意境实像虚空表面意象象外之境意境是抒情文学作品中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现出蕴含的深刻情感的表现方式,特别体现在我国古典文学之中。而在古典诗词、绘画中的体现尤为奥妙。意境通常是通过一些或具体或精简的描述,来营造一个辽阔的世界。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不同,因而在各自的脑海里产生的意境也是不同的。意境理论由先秦《易经》与老庄哲学对“象”的阐发而产生。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意境逐渐由实体概念转化成非实体范畴,由具体变为抽象。意境的基本美学规定是“境生于象外”,换言之它是由具体实像折射出的虚像。是由实景跃入的艺术虚空,是从有限超越到了无限。从对具体形象的观赏把玩领悟到了宇宙本体和自然元气。它是古代文化中的固有观念。“境”的本质为“竟”,据许慎解释为乐曲的终结,则其原指时间过程的存在,后来在词义演变过程中指义逐渐宽泛,才由原指时间上的终结,扩展为可指时空中的所有终结之物。意境是实像与虚空的统一体。而唐诗是实像与虚空结合的最佳表现方式,是最能体现意境内涵的文学形式,寥寥几字便能营造出一个深远的境界。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诗所描述的具体意境虽然各自有别,呈现出不同的画面,但它们似乎又毫不例外地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从具体步入抽象,从有限趋向无限,从人生跃入宇宙,从现实返归历史,从实有遥接虚空”①。要探究意境的内涵,了解意境产生的途径是一个重要的渠道:首先,意境在空白中超越。为了实现从实到虚、从有到无的过渡,作者往往故意在作品中留下一些空白,以便实现这种升华。在诗词中,诗人会设置单方的情境,只问不答或是自问自答,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绘画中,画家会用大片的留白使画面更为辽远。其次,意境在简化中超越。简洁的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能使其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地延伸。越是简单,想象的空间就越是广阔,与空白不同的是,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勾勒出一个简单的轮廓,具体的细节则需要由读者亲自咀嚼体会。再次,意境在模糊中超越。似是而非的语言是抒情作品中更引人深思的闪光点。作者在创作时往往采用模糊思维,以便对所表现事物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作深层的把握,于是客体在人类意识的映照下,呈现出朦胧混沌的境界,从而实现了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境就是在文学作品空白、简洁、模糊的表面意象的驾驭下所产生的境界,而产生之后又超越了表面意象所表达的感情,体现了更深刻的含义。其实意境的内涵经历了从古到今的一个漫长时段里的发展与被阐释。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意象的雏形,人们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物、语言以“象”来显示。齐梁时代的文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象”一词并强调了其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直至今日,许多文学家仍用“兴象”来评论唐诗。在唐代或六朝时期,意境多称为境界、境,盛唐之后,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从中唐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到晚唐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后,意境的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为我国诗学、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