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关于医改的几点思考.ppt

格式:ppt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医改的几点思考.ppt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3/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医改的几点思考.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近期医疗卫生、医保及卫生相关领域总体改革的几点思考一、近期关于新方案讨论的一些观点二、国家新政确定改革大方向三、几个问题的思考与拙见一、近期关于新方案讨论的一些观点(一)医疗卫生、医保制度发展及相关领域改革存在的“三突出”问题1 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弊病突出●“重治轻防”“预防为主”方针未能切实落实重大疾病流行仍较严重,疾病预防控制任务繁重;●城乡和地区之间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居民健康状况差距加大;●医疗费用上升过快,群众负担加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暴力冲突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2 医保制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社会基本医保制度覆盖面太窄,从而使公平性差▼参保患者个人自付比例较高,负担较重▼没有形成对供方强有力的有效控制▼费用控制的办法不尽科学合理3 药品、卫生耗材、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等领域的问题也十分突出①药品生产企业的GMP质量管理制度与执行的监管乏力②药品的行政审评审批管理的监督管理有缺陷,审批权力配置不科学、制约不合理、运行不公开、监督不到位③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保障水平参差不齐④药品定价机制不合理⑤药品市场秩序混乱局面⑥药品安全风险仍存在于研制、生产、流通(购销)、使用等各个环节⑦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⑧虚假宣传的药品广告铺天盖地违法广告屡禁不止;(二)近期关于新方案讨论的一些观点1 既涉及医疗体制改革,也涉及医保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集中在:①政府财政是否能负担全民基本医疗服务支出?②医疗卫生领域市场失灵可否通过制度设计与完善予以克服?③能否尽快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即新体系与制度能否惠及全民?政府能否为全民看病就医出资?出资后如何保证医疗服务和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和高效率运行?? 2 医疗、医保体制改革争论的主要分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取向之争:2005年开始对公立非营利医疗机构改革的取向:即是走“走市场竞争之路”?还是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其争论不断见诸于报端和网络;观点各有所异,争论所指往往不同,有的需要通过研究取得共识;有的属于学术争论可能还需继续▲关于医疗卫生领域诸多问题的成因▼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市场化”惹得祸;▼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主要是政府投入“缺位”、监管“不到位”和功能“越位”造成的;▼还有多种成因论:①理论认识上的局限和缺乏共识,对市场体制下卫生事业内在规律认识不足,卫生改革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②社会经济体制的制约: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东西部地区差别和现行财政体制③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弱势群体的呼声得不到足够重视既得利益者对卫生改革的阻力过大④政府国民健康管理分工有问题,其监管职能被分散在多个部委,难以形成合力,政策交易成本过高⑤政府职责缺乏有效界定,“不到位”、“缺位”、“越位”和“错位”并存。▲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围绕新方案的讨论首先,国家总体预算中价值倾向性问题。即政府能否在整个公共财政的支出中,拿出资金投在卫生医疗方面?如果可行又能拿出多少?其次,公共财政支出投向医疗卫生的优先领域与环节?医疗卫生领域本身是个大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从其功能看,它提供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多种服务形式的产品。公共财政支出投向的优先领域是公共卫生服务?还是医疗服务?在医疗领域是投向基本医疗还是投向特殊医疗?投入的取向对社会各个群体的影响不同,直接涉及公平和效率问题。再次,政府确定了投入的优先领域后,还必须解决投给需方还是投给供方,这涉及到具体医疗体制设计,涉及到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和激励机制问题。不同观点之间也有共识:①政府应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对农村卫生和对公共卫生的投入;②重点狠抓社区卫生服务;③扩大医保的覆盖面,保证城乡所有人群的基本医疗服务;④优先重点解决贫困与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救治与医疗救助问题(城乡医疗救治制度);⑤整治过滥的药品、耗材及医疗器械生产流通领域;⑥强化政府对医疗、医药和医保领域监管二、国家确定医卫等改革新政大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社会九大任务和目标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确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