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感悟生命的意义从学会独立开始“”,感悟生命的意义从学会独立开始——浅谈培养2-3岁孩子的独立性花园幼儿园 刘虹翌(06、1)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按其不同的生命方式存在着。幼儿期是孩子们世界观、自然观、生命观的萌发时期,而现在的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她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事情都由长辈包办代替。因此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常常表现出对成人有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性比较差,意志力薄弱的现象。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尊重和满足她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立、自理的尝试。”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纲要》精神,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虽然孩子们对生命的认识受到她们经验的限制,可是她们的情感易受感染,行为习惯容易养成。在这一时期从“幼儿与自然”、“幼儿与社会”、“幼儿与自我”等三方面对孩子进行生命意识启蒙教育,其中“幼儿与自我”着重是让孩子在感知人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了解生命的珍贵,形成一定的自理、安全、卫生及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诸方面的能力,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她人,也就是让她们从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人”开始,从而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教育家蒙台梭利也十分重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她们在活动中发展。在去年的九月份,我接了宝宝班,第一次接触到了2~3岁的孩子,从家访及开学初对孩子们的观察评估情况来看:全班有80%的幼儿在家是由祖辈或保姆领养的,包办的现象比较严重,如不会吃饭,不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裤、鞋子;大小便不会自理,经常要尿裤子等。而在《纲要》的阶段目标中,2~3岁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应达到以下标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如:会自己用调羹吃饭,尽量少撒饭粒;学会自己穿简单的衣裤、鞋子;大小便会自理;自己的玩具会自己收拾;会搬放自己的小椅子等。那么,如何来培养2~3岁孩子的独立性,让她们初步尝试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人呢?下面谈谈我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一、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场所。孩子成长需要和谐的环境。因此,我们要为她们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温暖的“家”的气氛,这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能使她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这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必要的外部条件。(一)、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初步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首先,要尊重孩子,以新的眼光认识孩子,因为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她们在积极探索周围的世界,2-3岁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迅速发展,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而到了3岁,孩子已进入“第一反抗期”阶段,会有一些自己的愿望,渴望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进行各种活动。她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搀着大人的手走路。她们已能简单表示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她做的事,往往回答“不”。对自己要做的事又说:“我会,我自己来”。可是,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什么事情都应该是家长做,不用自己动手做的。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吧,我班孩子刚来园时,许多孩子在家吃饭时,东跑西跑,上窜下跳,一大家子的人逗着喂、追着喂、轮流喂,结果饭没吃上几口,桌上、地上已经都是饭粒了;还有的孩子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