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旱灾与“公地悲剧”:农村水利设施市场化经营的探索.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旱灾与“公地悲剧”:农村水利设施市场化经营的探索.doc

上传人:读书百遍 2020/3/24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旱灾与“公地悲剧”:农村水利设施市场化经营的探索.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旱灾与“公地悲剧”:农村水利设施市场化经营的探索——对西乡案例的剖析李耀国张健4季度以来,中国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甘肃、陕西等旱情严重,截至2月3日,,,全国已有接近43%的冬小麦遭受旱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历史上首次启动了Ⅰ级抗旱应急响应。毫无疑问,这场大旱是多年不遇的天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许多地方的农村水利设施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导致管理不善、投资不足、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公地悲剧”现象。陕西省西乡县经过探索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市场化机制,取得基础建设融资渠道拓宽、经营者增收和灌区粮食增产的好效果,值得研究与借鉴。一、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中的“公地悲剧”现象“公地悲剧”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一块草地属于公共财产,大家都能够在上面放牧。开始的时候,由于羊群的数量不多,增加羊群的数量就能够获取更多的收入。作为经济理性人的放牧者,必然会不断增加羊群数量。于是,草地上的羊群越来越多,最终远远超过了草地的承载能力,导致草地退化,甚至完全失去放牧的功能,所有牧民都破产。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产生“公地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地”的产权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当,因而造成了管理不善、过度使用等问题,最终导致稀缺资源不断减少。中国农村水利设施正遭遇着“公地悲剧”。有资料显示,中国90%以上的水库和70%以上的灌溉面积形成于1978年以前。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但作为水利设施的农业基础资源,却面临着产权不明确,建设资金短缺,水利设施闲置、水资源浪费和农业用水严重短缺并存的尴尬局面,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改进。据《中国产经新闻》报导,中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的逼近3成,导致个别灌区可灌溉面积减少近半。直到,,。同时,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河南每年仅农业用地下水开采量就达76亿立方米,豫北、豫东平原产粮区地下水超采率近40%,出现总面积超过9000多平方公里的3个大型漏斗区,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0米。我们实地调查的陕西省西乡县一项最主要的水利设施是建成于1973年的马鞍堰,,由于改制以前长期存在的产权不明确,进而导致维修资金不足、水资源浪费等原因,,%。该堰主要灌区之一的西乡县五丰村现有耕地2745亩,其中70%为稻田,农田灌溉主要靠马鞍堰的两条支渠输水。五丰村位于马鞍堰的尾部,饱受堰渠供水不足的困扰。过去每遇干旱季节,常常需要组织大量人力上堰昼夜看水才能保证水到田块,每亩地的用水成本高达110元,但水流到田块后仍形成长流水,造成了很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在大旱年份,五丰村往往出现水稻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局面。多年来,村民为争水发生打架斗殴,造***员伤亡的事件经常发生,由于灌溉不足导致的农田收成差别也加剧了村民之间、村民与干部之间矛盾。二、西乡县改革农村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的探索西乡县针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现有的水利设施马鞍堰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当地政府决定成立西乡县马鞍堰灌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