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北洛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oc

格式:doc   大小:124KB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北洛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oc

上传人:傲雪 2020/3/24 文件大小:1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北洛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北洛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二○,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流经陕西省榆林、延安、铜川、渭南等地市,在大荔县韦林镇的仓西村汇入渭河,河道全长680km,是黄河最大的跨省二级支流。北洛河作为黄河的重要跨省二级支流,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过多年的治理,北洛河流域在水土流失防治、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在治理开发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水土流失治理度不高、防洪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污染严重以及水电开发缺少统一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维护。而且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保障体系、水土保持、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上述背景下,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北洛河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以解决北洛河流域治理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协调北洛河治理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以及黄河治理开发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水利发展新要求,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把推动民生水利新要求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部署相协调;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系统治理。针对北洛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存在的水土流失、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恶化、洪水威胁等主要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以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核心,协调好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完善重点河段防洪措施,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少进入渭河泥沙,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北洛河流域,包括甘肃省、陕西两省(区)5个市,18个县(旗、区),。(2)规划水平年规划以2012年为现状水平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①近期目标基本建成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体系,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基本保障城镇、重要工业的供水安全。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现有灌区的节水力度,,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70%左右提高到76%;通过新建调蓄、供水工程,提高北洛河流域径流调节能力和水资源配置水平,省界断面水量满足控制指标要求,省际间用水矛盾得到缓解。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新增综合治理面积达24万hm2,水土流失新增治理率达到24%,林草覆盖率新增5%,水保措施年减少土壤流失量约739万t。流域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基本控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各类保护对象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河流生态水量基本保证,北洛河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以上,干流水质有所好转,入渭河口水质达到Ⅲ类,省界缓冲区水质基本达标。保障城镇饮水安全,基本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水电站整改,保证河道水流连续性。建立健全事权明晰、运作规范、权威高效、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流域管理体制,完善流域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流域管理能力。②远期目标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流域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4%,适度增加黄河干流引水量、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安全的用水需求。继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增综合治理面积达48万hm2,水土流失新增治理率达到47%,林草覆盖率新增达6%,水保措施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达1191万t。建成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新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流域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继续完善防洪工程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建立完善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体系,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战略地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确定北洛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布局:(1)刘家河以上区间刘家河以上干支流河段,属于北洛河的上游。区域分布延长油田井群,是流域内主要油气资源开发区。该区域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该河段治理开发与保护的重点是:加强以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治理;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加大山洪沟道治理力度,提高防洪保护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