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北腿之杰—戳脚.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北腿之杰—戳脚.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3/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北腿之杰—戳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北腿之杰——戳脚文\张洪国戳脚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它以手脚并用、腿法突出、内容丰富、技击性强、攻防结合严密为特点,被武林推为“北腿”的代表,享有“北腿之杰”的美誉。一、拳种渊源任何一个武术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历史作为背景,作为“北腿之杰”的戳脚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所谓“时世造英雄”,戳脚流派内容的丰富、完善得益于清朝(1813年)爆发的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其领袖人物之一的冯克善便是当时的英雄,他是近、现代人们公认的戳脚门主要创始人。关于戳脚的历史源流,武林中有“创于宋,成于明,盛行于清”的说法。在宋代,自宋太祖创编32路长拳后,各种武术套路及门派逐渐兴起,其十大门派中的“枝”指的就是戳脚,相传为宋代道士邓良所创。《辞海》中有:“戳脚,亦称‘水浒门’,武术拳种。盛于明清,流行于我国北方,以腿功见长,并强调手脚并用……”戳脚“盛于明清”,则必创于明代以前。元代时,蒙古人怕汉人造反,严禁民间****武。综合看来,戳脚创于宋代是可信的。明代解除禁武,戳脚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关戳脚的内容,在明初的《水浒传》中已有记载。《水浒传》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中,描述了鲁智深“一脚点翻”邓龙的情节;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又详细地描写了武松使用“玉环步鸳鸯脚”的招法醉打蒋门神的精彩场面。鲁智深用的“点腿”就是戳脚中最基本的腿法,而今之“玉环步鸳鸯脚”与书中描写的,在动作名称、实用技法上完全一致。《辞海》中称戳脚为“水浒门”,是因《水浒传》中众好汉****练戳脚、精通戳脚的缘故。由此可见,明代时戳脚已形成,并因此有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才被写入文学作品中。经宋至明,由明到清,戳脚历经数百年的传播、发展、完善,到清道光年间,已达到鼎盛时期。181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以河南滑县为基地,爆发了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这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起义。冯克善积极参加这次起义,是重要的首领之一,后来由于抵挡不住清朝的强大武装,起义军被清兵包围。1813年10月23日,冯克善与其部将杨景(绰号飞狐)、唐有义不幸在河北献县被捕,紧接着李文成等起义军主要领导人,在司寨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了。在河北献县,冯克善和杨景、唐有义越狱逃出,隐居于河北省饶阳县段君道村段绪和(号老绪,据传当年曾参加天理教起义)处。开始时,他们以少林寺云游僧传授武艺的身份出现,冯伪称杨、唐之师,经过段的联系,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的桑园、北官庄、前甫村、大官亭一带授徒,后又扩展到深县的冯庄、杏叶及蠡县赵锻庄等处专门传授武艺。前后经历了大约二十多年,在此期间,冯克善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曾多次改名:在饶阳县的北官庄一带更名为赵灿章(后人又称其为赵老灿);在蠡县又改名为冯凯克,字克敏。他们在各地所授武艺也不相同:在饶阳县的桑园一带传授十二路华拳,在饶阳县的北官庄、前甫村一带教戳脚的初级套路--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锤、九枝子、哪叱拳,在深县的冯庄、杏叶则教少林拳、八趟八翻手,在饶阳县、深县授拳大约七、八年。1820年后,段绪和将冯等三人介绍给蠡县赵锻庄的刘老尚,刘老尚为让儿子学得武艺就将冯等三人收留于家,让他们专门教儿子****练武术,冯、杨、唐将较为系统的戳脚武艺尽授给刘观澜及其兄刘攀贵、其弟刘桂馨,还有本县的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等人,这段时间约十多年。这时戳脚已趋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