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祁阳历史与特产.doc

格式:doc   大小:4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祁阳历史与特产.doc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0/3/25 文件大小: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祁阳历史与特产.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历史沿革古代史祁阳历史悠久,早在约几万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期,祁阳已进入到奴隶制社会,1985年在下马渡镇寨子脑、书家铺和肖家村镇的晒禾坪等地发现打制、打制与磨制相间的石器以及商代窑址,说明祁阳很早就属于开化地区。春秋战国时,祁阳为楚之南疆。秦始皇统一中国,置郡县,祁阳属长沙郡。西汉时分长沙郡南部置桂阳、零陵二郡,祁阳属零陵郡的泉陵侯国。东汉时除泉陵侯国为县,隶属未变,直至三国东吴末期,祁阳仍属零陵郡。两汉时,祁阳这片土地上经济生活有了明显的进步,文化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东吴孙皓元兴元年~天纪四年(264~280),分泉陵县,置祁阳、永昌二县(另一说是民国《祁阳县志》载为东吴孙亮二年,即公元257年设县),祁阳县设县治(县城)于今祁东县金兰桥镇新桥头村,因县治地处古祁山(指衡南县之祁山,衡南称岐山,祁阳则算祁山)之南,故名祁阳。永昌县设县治于今祁东县砖塘镇烟合岭。当时祁阳境域限于清江流域和湘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及今衡南县一部分地方。至两晋、南北朝时期,祁阳隶属未发生变化。隋开皇九年(589),撤并州县,祁阳、永昌二县并入零陵。唐武德四年(621),恢复建置,永昌县并入祁阳县,县域面积扩大了一倍,达到3800多平方公里。不久废县。唐贞观四年(630),重新恢复祁阳县,仍属零陵郡。同时,将县治迁至老山湾(今茅竹镇老山湾村和茶园村一带)。这时祁阳不但版图扩大了,而且县治也迁到濒临湘江、交通方便的“四达之衢”的新址,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条件。其时手工制陶业最为发达;虽经“安史之乱”,而“湖湘尚宁”,以至唐末,经济、文化一直是发展的。宋代祁阳隶属未变。元时属永州总管府。明清时期属永州府。由于老山湾地势低平,常受水浸,城区狭隘,不利发展,明景泰三年(1452)将县治迁至西北高埠檀山湾,今祁阳县城。自宋至清四朝,虽多有战乱,社会经济是向前发展的,至清乾隆年间,能向“湘潭、汉镇”岁输稻谷10万余担;而文化上历宋、元、明、清四代,一直称盛,共考取进士122人,举人129人。民国3年(1914),祁阳属衡阳道,不久,废道。民国27年,设行政督察区,祁阳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时期,近、现代工业开始在祁阳兴办和发展,1938年前后,华东、长沙等外地11个工厂相继迁来祁阳,新兴产业工人骤增至3200多人,以及湘桂铁路通车,交通方便,商业发达,祁阳曾出现一个短时期的畸形繁荣。1944年日军侵陷祁阳,外地工厂全部迁走,日军烧杀抢掠,加之天灾人祸,祁阳经济一度衰退。康熙永州府志记载:祁阳县,汉武帝析长沙为零陵郡,祁阳乃泉陵地也,后汉因之。三国吴置祁阳县,隋改零陵县为永州,而祁阳并入零陵,不为县矣。唐李靖抚慰岭南,立祁阳为县,隶永州,历宋元明及国朝皆因之。编户一十四里。祁阳县袤一百三十五里,广一百九十里,东至衡州府常宁县界一百里,西至东安县界九十里,南至零陵县界三十五里,北至衡州府衡阳县界一百里。康熙年祁阳县领乡十四:坊廓乡,在城,旧名永兴。永隆乡,在县北。普乐乡,在县南。太平乡,在县北。永昌乡,在县东北。上祁阳乡,在县东。下祁阳乡,在县东南。上归阳乡,在县东南。下归阳乡,在县东南。上和平乡,在县东北。下和平乡,在县东。上文明乡,在县北。下文明乡,在县治北,明景泰后始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第七行政督查专员公署为零陵地区专员公署。祁阳仍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