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华文化论坛 2006·4 试论儒学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惠吉兴〔摘要〕传统观点认为,汉初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才取得统治地位。本文则认为,汉初儒学已发挥了统治和主导作用。首先,儒学提出的“文武并用”、无为政治、礼制建设等统治策略,比黄老之学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回答了时代课题;其次,汉初的文化、政治、法律政策以及有关制度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原则;第三,汉初社会已经出现了传习、尊崇儒学的风尚,儒学的基本规范和价值标准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关键词〕汉初;儒学;黄老之学;统治思想〔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6)04-0141-07〔作者简介〕惠吉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河北石家庄 050051。传统观点认为,汉初黄老之学得到统治者的尊崇和扶持,占据了统治思想的地位,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书”,儒家学说才取代了黄老思想的统治地位。显然,否定这种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靠举几条相反的材料是不能完成的,作为一个合理的开端,应首先确定“统治思想”的标准。我以为,一种学说或思潮成为统治思想,应具备三个条件:1、它深刻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主要矛盾;2、它既是统治阶级政治活动的方针政策,也是国家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3、它是被全社会特别是统治集团接受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这几个方面来衡量,汉初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是黄老之学,而是儒学。现将自己的认识论述如下,请读者批评指正。一、黄老之学、儒学与汉初社会西汉初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由长期分裂、战乱走向统一、安定的转折点。构成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矛盾是:一、经过战国后期的兼并战争、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以及秦汉之际的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度破坏,经济凋弊,物质财富匮乏,至有“民无盖藏,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之说,同时,人民“聚保山泽”,物质生产活动几乎陷于停止状态,这些不仅使国家的政治活动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且威胁到整个社会机体的生存和发展。饱经战乱和暴政的人们渴望有一个安宁、宽舒的政治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顺乎民心,稳定社会秩序,减轻人民的负担,从政治上为人民提供一个安定、宽松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就成为时代的首要课题。二、至汉初,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完全确立,但却还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封建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稳定和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矛盾逐渐突出。春秋以降,伴随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原则)体系土崩瓦解,丧失了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的约束作用。百家争鸣,不同价值系统的冲突对立,加剧了人们思想上、行为上的混乱状态,也使统治者无所适从。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无疑是个不利因素。秦朝统治者试图以法家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指导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及其活动。秦末农民战争宣告了这一努力的彻底失败。吸取亡秦的教训,在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上建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一套完整的政治、法律以及社会伦理规范体系,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保护和完善封建生产关系的历史性任务。上述两个时代课题在汉初集中体现为:采取何种统治策略才能避免秦朝的覆辙,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汉初的各种思想学说都是围绕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