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给古典诗词“加一把火”.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给古典诗词“加一把火”.doc

上传人:drp539605 2020/3/25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给古典诗词“加一把火”.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信息技术与诗词教学的整合初探打开新版的语文教材,一股强烈的文学气息扑面而来。众多的选文人文性、思想性皆备,文质兼美。尤其是较多的古典诗词,更使教材显得厚重典雅。远古的歌谣、盛唐的遗音、自由的古风、精美的绝句,无一不散发着传统文化的芳香、流淌着华夏美学的余韵。编者用心良苦,教者也深知其分量。确实,教学这些篇目,是为了让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修养、涵养性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从中得到的是受益终身的养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典诗词的教学本来应该是情韵流动的、神思飞扬的,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充满的华彩的部分。但其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往往是“都云教师痴”,而学生“不解其中味”,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学****兴趣有减无增,甚至有部分学生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对古典诗词也是“敬而远之”,到了高三进行总复****还“不得其门而入”。到最后,真正爱读、并且能读懂古典诗词的学生还有多少呢?学生坦言:“为了考试,我们必须要学古诗词,但课外,我们不愿去读这样的诗词了。”这实在令教师痛心疾首,也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其实,若我们冷静地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一是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资源与媒体单调、教学形式的封闭以及教学过程的呆滞制约了诗词教学。传统的诗词教学方法可概括为:教师讲解、学生读背。“讲风”盛行,“重讲轻学”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来幽远精妙、趣味横生的诗歌变被分解成为一个个知识点、一种种艺术表现手法,活力尽失,兴味索然。为了引导学生朗诵,教师可能会播放一下朗读录音;为了增强诗词的直观性,有时也会找幅画来辅助教学,但媒体发挥的作用毕竟是极其有限的。二是基于古典诗词自身的特点,教学中也有几个难题。1、消除“障碍”难。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久远,受现代文化影响的学生感觉陌生甚至难以接受是很正常的。而且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风土人情,所表现的人物思想等也难免感到生疏,老师就是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往往还是不能得其要领,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2、激发想象难。古典诗词是形象的艺术,诗人往往借助意象、组合画面、营造意境、表情达意。而作为读者要领悟那“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则要发挥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但没有相关的直接经验,想象是很难展开的。教师若仅用语言去激发,不遗余力,收效也微小。3、满足个性难。诗歌是抒情的文体,它流动着诗人的情绪,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也是多重性,个性化的。学生“心惟其意”,才能心领神会,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一本教科书、一只粉笔、一个老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的。所以,我们要给古典诗词“加一把火”,烧“一把现代之火”,即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把古诗词教学“激活”!这把“火”怎么“加”呢?就是要吹走影响古诗词教学效果的弊病和难题。一、利用信息技术,打开“时空之门”。古典诗词好则好,但毕竟与学生存在巨大的时空间隔,所以,在学法上,提倡“知人论世”。了解作家、作品、背景知识,能扩充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使学生有了品读作品的情感基础。的确,不知陆游的生平与思想,怎么能真切地体会“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