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带状疱疹解读.doc

格式:doc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带状疱疹解读.doc

上传人:s0012230 2016/3/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带状疱疹解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带状疱疹〖定义和概述〗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病因〗系由水疱-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对此病毒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后,病毒活动繁殖而激发带状疱疹。〖临床表现〗好发年龄中老年居多。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多见。病程一般为半个月左右。好发部位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可支配的皮肤区域。皮疹特点潮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群集的丘疹、水疱,粟粒至绿豆大小,疱液清亮,严重时可呈血性,或坏死溃疡。皮疹单侧分布呈带状为该病的特点。自觉症状自觉疼痛,剧烈难忍。疼痛可发生在皮疹出现前,表现为感觉过敏,轻触诱发疼痛。疼痛常持续至皮疹完全消退后,有时可持续数月之久。皮疹初起为皮肤发红,随之出现簇集成群的绿豆大小丘疹,1-2天后迅速演变成为水泡,水泡沿神经近端发展排列呈带状,数天后,疱壁松弛,疱液混浊,而后逐渐吸收,干痼。愈后遗留暂时性的红斑或色素沉着。〖诊断〗簇集成群水疱,延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在明显的神经痛,伴局布淋巴结肿大。中间皮肤正常。很少复发。〖治疗〗原则止痛,消炎。保护局部,防止感染止痛,息斯的明,VitE300mg/日抗病毒,无环鸟苷,,3/日局部:1-2%龙胆紫外涂。预后有自限性,愈后可留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疤痕。可留后遗神经痛。七、几个发生的在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一)三叉神经眼支支配区域的带状疱疹单侧面的额部、头皮红斑水疱,眼周可明显肿胀,结膜潮红充血,在结膜乃至角膜上出现水疱,可发生溃疡性角膜炎,愈后形成角膜云翳而影响视力,严重时可致失明。疼痛剧烈(Fig2)。(二)耳带状疱疹由于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患侧面瘫,耳鸣、耳聋听觉症状,在外耳道及鼓膜上有疱疹(Fig3)。(三)胃肠道、泌尿道带状疱疹〖鉴别诊断〗单纯疱疹〖预防治疗〗一、营养神经口服或肌注B放抗生素,如B1、B12等。二、抗病毒泛昔洛韦片FamciclovirTablets,,口服,8小时1次,万乃洛韦,300mg,口服,2次/日无环鸟苷,200mg口服:5次/日聚肌胞,2mg肌注:1次/2日干扰素,300万U肌注:1次/日三、止痛口服去痛片等镇痛药片。布洛芬(芬必得)300mg口服2次/日。吗啡控释片,30mg必要时口服脊柱旁神经节封闭治疗。四、激素早期口服强的松对减轻炎症及疼痛,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一定效果。9966331方案(强的松45mg2天,30mg2天,15mg2天,5mg1天)。五、外用治疗早期红斑水疱,可外用收敛性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有糜烂、坏死,%利凡诺尔液作湿敷,外用抗菌素软膏。利福平涂膜剂有保护,抗菌作用。眼局部滴疱疹净眼药水,外涂抗生素眼药膏。六、物理治疗紫外线照射,有促进炎症吸收、缩短病程的作用。后期神经痛可作红外线,音频电疗法等。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多发于***。病毒潜伏于神经细胞中,平时不致病,当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时,病毒沿相应的神经纤维播散至相应的皮肤区域而发病。皮损常沿一侧肋间神经从后上方向产下方伸展或头面部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表现为皮肤疼痛及附近淋巴结肿痛。治疗方法有镇痛,抗病毒,抗炎,激光照射,对眼部带状疱疹患者还应选用散瞳剂。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患肿瘤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由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治疗以消炎抗病毒为主。如认真治疗,可以根治。【处方】,认真服药、擦药。、面部或肢体活动不利等要及时再次就诊。如有胃肠道或胸部的不适也应及时就诊。,以免因头昏而发生意外。,因而要注意隔离患者,以免波及小儿。带状疱疹的特点是,沿神经的走向分布,皮肤上的疱呈一长串,所以中医称之为“蛇丹”。由于它常发生于胸背部,沿着肋间神经的走向分布,所以民间也称它为“缠腰龙”。这种病毒能长期潜伏于人体内,当人的抵抗力下降时即会发病。因此,外伤、手术、感染、肿瘤等都能诱发此病。病变部位的皮肤,有灼热、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