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化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需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捕捉课堂信息,学会思考,珍惜动手机会,并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规划、反思。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延伸和发展。根据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较多,如Na2CO3、NaHCO3的性质,Fe3+的检验等采用了科学探究的形式。二、学情分析新教材在这一章设计了很多实验探究活动,课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一课时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课下查阅资料,应当可以对比归纳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区别。鉴于上一节学生在实验室完成金属单质的有关实验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结合本堂课的实际操作,学生在学习中会更加清晰,更有条理。三、设计思路探究实验1:Na2CO3和NaHCO3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水溶液的酸碱性探究实验2: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探究实验3:Na2CO3和NaHCO3与H+的反应总结:Na2CO3和NaHCO3的性质以及相互转换教学情境:Na2CO3和NaHCO3的主要用途设疑:Na2CO3和NaHCO3都是白色固体,我们怎样区分这两种物质呢?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Na2CO3和NaHCO3的俗名,了解Na2CO3的性质,会写出Na2CO3和NaHCO3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Na2CO3和NaHCO3的探究实验,能归纳出两者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介绍“侯氏制碱法”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教学重点: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以及相互转化。教学难点:Na2CO3和NaHCO3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六、教学用品a)实验药品: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固体,盐酸,水,酚酞b)实验仪器:小试管,滴管,酒精灯,铁架台,大试管,玻璃导管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介绍Na2CO3和NaHCO3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向学生展示两者的样品【设疑】既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是白色固体,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去鉴别这两种物质?【引导】教材从那些方面对Na2CO3和NaHCO3做了那些方面的比较?倾听,观察样品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结合课本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知识,探讨鉴别两种物质的方法。学生总结:两者的溶解度比较,溶液的酸碱性,热稳定性,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组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1】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水溶液的酸碱性(1)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Na2CO3和NaHCO3;(2)分别加入几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继续加入10mL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3)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