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文学论文论文,论文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出路——以文学为观察点近年来,知识分子话题的越来越受关注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唯一解释是知识分子群体遭遇到了某种困境,某种关乎立场或策略的选择困惑。葛兰西把知识分子分为有机型和传统型两类,在谈论后者时,他注意到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治的"社会集团所具有的某种"行会精神"--即一种不断传承的自身特性;在谈论前者时,他强调的是知识分子的集团归属性,把知识分子看成一个历史的范畴。而无论我们所谈论的知识分子属于哪一类,当我们试图追问他们在当下遭遇到了何种困境,出路又何在时,我们都有必要在历史的发展中去考察。百年中国现代文学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知识分子困境的终极表达其实,在任何时代里,只要知识分子话题得到凸显都意味着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遭遇了困境。而政治、社会语境的不同,则决定了这困境各不相同。自"五四"以来近百年的文学文本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不同。鲁迅笔下的魏连殳们面对的是辛亥革命后政治上的军阀混战和文化上的全面复古,整个社会如一潭死水;革命时代的革命知识分子倪焕之和蒋纯祖们则一面遭受着反动统治的残酷专制,一面又经历着革命所要求的集体主义与知识分子天然的个人主义的激烈冲突;从《中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反右和文革中的知识分子面对的是专制政权以理想和人民的名义所施与的从精神到肉体的全面暴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则被排斥到了政治与市场的双重边缘。2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尽管各不相同,却最终都反映为一种共同的内在困境,即"选择"的难题--选择走什么道路,选择站在谁的立场。异质的外部困境同质化为内在困惑,这一过程验证于文学,就是以"思"作为其本质规定的知识者对自身命运的追问,具体地说是当理想与现实遭遇后"对自身道路的选择",成为"五四"以来贯穿百年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选择的艰难源于两个原因,首先是无路可选。鲁迅是这一处境的卓越表达者,"醒了的人与铁屋子"是他对那个时代知识者处境的清醒认识,因此他笔下的知识分子,无论是象吕纬甫那样认同了现实,"模模糊糊、敷敷衍衍"地活着,如一只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还是如魏连殳"躬行了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以一种极端的自戕式的反抗换回他的"胜利";或者似涓生在自辩与自忏之余,"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其实都处于一种无路可走的痛苦之中:吕纬甫的敷衍生存和魏连殳的自戕反抗自不必说,涓生所谓"新的生路"又在哪里?当然,当我们把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说成无路可走时,我们是并不把吕纬甫和魏连殳的选择看成前路的。无路可走当然使人陷于困境,而即便有了路,如果这道路有悖于知识分子所固有的传统,同样会带来选择的困境,这就是融入革命洪流中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问题。以追求个性解放为起点的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受挫后,如果拒绝投降必然会走向集体反抗,然而反抗的集体主义路径与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个性解放理想以及其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立场却构成了尖锐的对立--尽管由于集体反抗的最终目标仍然是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全面解放,因此这种对立是暂时的--于是自上个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以来,独立与服从、张扬个性与抹平差异的冲突以及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