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怎样移动重物》教学案例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秦晓华一、教学内容及学生分析《怎样移动重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课的教学内容,是神奇的机械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是通过提出怎样移动重物的问题引入杠杆,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杠杆,通过实验研究了解杠杆省力的秘密,在此基础上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为此,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用杠杆尺去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的规律,这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难度应该不大,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有层次地,有重点地,有目的地去进行探究实验,得到结论,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对杠杆的认识延伸拓展到对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存在着一定的思维跳跃,这更需要学生通过平时的活动认识来解决。因此本课的难点为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方面来看,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认识杠杆省力、费力的规律,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和杠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2、使学生在杠杆的研究中喜欢上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三、教学重点:发现并验证杠杆的省力规律。四、教学难点: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五、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表、方座支架、撬板等。六、教学过程概要实录(一)问题情景引入师:我们每个人的力气有大,有小。即使是大力士,遇到很重的物体也有很难搬动的时候。比如,老师的这张讲台,你们能搬动吗?请班上的大力士上来。师:为什么搬不动?生:太重了。师:谁有办法搬动它?生:老师,如果能利用工具,我可以把它搬起来。老师: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想到用工具,很聪明。你来试试。(女生利用一根木棍和一只凳子,把重物撬离了地面。)师:成功了。是这位女生的力气比刚才的几位男生都大吗?生:不是。师:谁帮了她的忙?生:是那根木棍。师:像刚才这位女同学用来撬动这箱实验材料的木棍,在科学上我们叫它杠杆。板书课题:杠杆师:杠杆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简单机械。这根木棍,不,应该叫杠杆,别看它简单,里面蕴含着的科学道理还不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看谁能发现更多的科学道理。[评析]从学生生活的实际中引出问题,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植根于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科学是有用的。让学生通过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水平,又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学习研究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但在这个环节应该加入确定杠杆尺上的三个点的学习,即:重点、支点和力点的学习介绍,这将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统一认识,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探究。(二)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的一些特点师:先请大家把桌子上的杠杆尺拿出来,先看老师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