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春雨润物细无声——浅谈艺术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张家港市第五中学陈丽娟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探索、求知欲极强。但同时,他们又处于一个向往自由空间、叛逆心极强的年龄段,对一切束缚和说教充满反感和抗拒。因此对这一特殊年龄段学生的德育尤为重要。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德育渗透。艺术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压力较小而兴趣又较大的一门学科,如果将德育渗透于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受到教育,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是切实可行的,比枯燥的说教更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通过艺术学科的教学实践,我对艺术学科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谈几点看法:更新育人观念,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正确的育人观念,是科学地开展德育工作的理论武器,是艺术教学中德育渗透过程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以人为本,平等交流过程。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念,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心灵的窗口才会敞开,才能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才能顺利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任务。德育过程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艺术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要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利用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如:在上七年级上册《走近大师》这一单元时蒋兆和的《流民图》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地震撼。它是一幅有一百个人物的巨幅历史画卷,是蒋兆和冒着生命危险,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在沦陷区花了两年时间,以大量表现人民在水深火热苦难生活的素材基础上画出来的,是一份中国人民的控诉书!画家怀着爱国之心,和苦难同胞共患难之情,饱饮民族仇恨,以愤怒的画笔描绘了一群又一群衣襟褴褛不堪,扶老携幼,饥饿疲惫的难民,到处流浪,流浪。他们不知来自何处,也不知走向何方。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下的祖国,一片哀鸿遍野,到处是血泪斑斑,这是我国广大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画家用血和泪写成的《流民图》。这样的作品能极大地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诸如此类的作品再如:李桦的《怒潮——起来》、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等等。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阶段,对他们加强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据有关资料调查分析:目前小学生对环境活动的参与热情明显高于中学生,反映出中学生参与环境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及对环境总体认识水平和道德意识不够。因此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也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在七年级下册《黄土地的畅想》这一单元中要求学生利用废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