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一学就会做早点.pdf

格式:pdf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一学就会做早点.pdf

上传人:825790901 2016/3/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一学就会做早点.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洋地黄素与脑血管疾病[关键词]内洋地黄素;脑血管疾病;***抗体摘要内洋地黄素是一种具有洋地黄样生物活性的因子,是钠泵抑制剂和洋地黄受体的内源性介质,主要分布于下丘脑和肾上腺,具有利尿利钠、缩血管和强心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内洋地黄素与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血清和脑脊液中内洋地黄素的水平与脑血管痉挛、意识改变、脑出血和脑缺血程度呈正相关。***抗体通过拮抗内洋地黄素的生物活性,对防治缺血性脑损伤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内洋地黄素又称内源性***样物质(endogenousdigitalis-likesubstance,EDLS)、内源性***样因子(endogenousdigitalis-likefactor,EDLF)或内源性哇巴因样物质(endogenousouabain-likesubstance,EOLS),是体内产生和分泌的一种具有洋地黄样生物活性的物质,主要分布于下丘脑和肾上腺,具有利尿利钠、缩血管和强心作用。研究证明,细胞膜Na+,K+-ATP酶的α-亚基是洋地黄的受体,内洋地黄素是洋地黄受体的内源性介质,能显著抑制Na+,K+-ATP酶活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患有脑血管疾病的人和动物,体内内洋地黄素的水平发生改变,其含量变化与脑血管痉挛和意识改变程度相关。本文对内洋地黄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与脑血管病的关系作一介绍,并探讨其拮抗剂可能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前景。1内洋地黄素的分泌与生物学活性内洋地黄素在体内分布广泛,存在于脑、心、肝、肺、肾、肌肉、肾上腺和胎盘等多种组织,以及脑脊液、血浆和尿液中。大鼠下丘脑含量最高,约为(101±13)pg/mg,心脏含量为(52±7)fmol/pg,豚鼠心脏含量最丰富,红细胞内也含有。其产生的部位尚未最后肯定,一般认为主要是下丘脑。Takabashi等[1]用***抗体免疫组化方法证明,内洋地黄素主要存在于下丘脑的室旁核和视上核。Yamada等[2]发现,含内洋地黄素的神经元主要位于室旁核和视上核的神经核团及其副神经核团内,一部分神经元分散于下丘脑的其他区域。另外,肾上腺也能产生一定量的内洋地黄素。一般认为,中枢AV3V区可能是调节和释放内洋地黄素的中枢部位。研究发现,AV3V损毁组大鼠尾动脉Na+泵活性较假手术组高48%,进一步研究证明高血压大鼠的血浆能抑制正常大鼠尾动脉Na+泵活性,而对AV3V损毁组大鼠缺乏这一作用。高钠摄入和血容量扩张是内洋地黄素释放的有效刺激因素,血压过高也可引起其释放增加。低氧能刺激培养的牛肺动脉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释放内洋地黄素。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能刺激内洋地黄素的分泌。内洋地黄素的分泌也受机体生物节律及性别的影响。当血浆中内洋地黄素浓度增加时,尿中排泄的内洋地黄素也相应增加[3]。内洋地黄素的循环水平与肾上腺皮质和孕烯醇***的代谢活性有关。在肾上腺,内洋地黄素的刺激分泌机制不同于醛固***。Laredo等[4]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2receptor,AT2R)激动剂能够通过AT2R刺激牛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内洋地黄素,但醛固***的分泌不受影响。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内洋地黄素分泌的第二信使机制不明。Shah等[5]研究了几种能影响信号传导途径的药物对牛肾上腺原代培养细胞的醛固***和内洋地黄素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用二丁基-cAMP处理的细胞能刺激醛固***的分泌,但不影响内洋地黄素的分泌,而用8BcGMP处理的细胞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内洋地黄素的分泌。目前,对内洋地黄素的化学本质仍存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肽、脂或糖蛋白,但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具有类固醇结构的甾体激素。在体内,内洋地黄素有3种形式,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103(5000D)、500(500D)和250(250D)。内洋地黄素有一个类似于哇巴因及其同分异构体的结构,但是有2个或2个以上类固醇的羟基与哇巴因不同。内洋地黄素具有以下特性:(1)分子量小;(2)耐酸和耐蛋白水解酶;(3)可抑制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4)与3H-哇巴因竞争性地结合洋地黄受体;(5)与抗***抗体有交叉性结合。Qazzaz等[6]认为,从肾上腺皮质提取的内洋地黄素的分子结构与植物中提取的***结构相似,都具有2个特征性结构,即1个内酯环和3个与甾体核相连的洋地黄素糖,有单体、双体和配基3种形式。内洋地黄素光吸收峰在216nm处,而***在220nm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内酯环和糖的种类不同。内洋地黄素具有强心、利尿利钠和缩血管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内洋地黄素对Na+,K+-ATP酶的抑制作用实现的。内洋地黄素的利尿利钠作用与醛固***无关,也不受肾上腺和肾神经切除的影响,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巯甲丙脯酸并不影响这一作用。在利尿利钠过程中,全身和肾局部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均无变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