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学术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术论文.doc

上传人:xxq93485240 2020/3/30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术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骨子里的“果报”逻辑及其有意识传播——管窥“三言二拍”的叙事态度汉语言文学专业汪慧娟论文摘要在明清小说的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三言二拍”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代表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愈加成熟,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很多前人对其语言、故事出处、作者等都多有研究。而其故事内含的某些精神实质,更值得关注。其中有意识的“果报”叙事态度更是颇值得一提,尤其是“二拍”。“因果报应”是佛教思想的精髓之一,在中国广为传播。中国古代小说接受果报观念,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结构思维上。而以“三言二拍”为例,“果报”观念和逻辑在叙事口吻中,在表达劝惩方面极为明显。它既沿袭传统,又有所变异。“果报”观念和逻辑的贯注,彰显了古代知识分子的道德评价、情爱观念,但在某种程度来说,亦有损“三言二拍”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性。“果报”观念出自佛教,但我国很早就产生了类似的思想观念,在民间和朝野都深植人心。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并担当其传播者,美其名曰:教化民心。随着西方思想的渗入,这种思想越来越备受质疑。在现代人的眼里和心里,这神圣外衣被一层层剥落,更客观的目光直接关注其本质。在众多前人的观点中,我渴望寻找新的视点,在本文中以“三言二拍”中的故事为媒介,试图浅析以冯梦龙和凌梦初为代表的古代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果报”逻辑及其有意识传播。关键词:三言“果报”逻辑有意识传播绪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中思想的成熟姿态,就不能不把热切的目光投射在明代。我们关注明代小说的教化传播思想,就不能不重视“三言二拍”中的教化姿态。其中的“果报”逻辑尤其明显,特别是二拍中很多的故事叙述言语都有说教之嫌。“果报”这一说自然是随着佛经的传播而植入民心的,由来已久。而古代文人的思想体系几乎都离不开儒道释三家之言,如此可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果报”逻辑及其有意识传播是无可非议的,是自觉而不自觉的。其中冯凌二人又是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自然会更义不容辞的担负起教化民众的责任。而所谓的“果报”,说的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可以洞察到,时下这般的思想逻辑仍然有很大的市场,依然很多人相信因果报应。这是千百年来的教化力量,是不可磨灭的印记。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结果,这一理念已然深入人心。在某种程度来说,这一思想的滋长与中国民众的奴性文化土壤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以次为落脚点,来解析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果报”逻辑及其传播的因与果,希望可以触碰到明清小说乃至中国古代小说的部分思想精髓,深入体味古典带给我们的思考与触动。正文1“果报”逻辑的生殖土壤其实,“果报”思想古已有之:《易传》即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说。分别载于《左传》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的“老人结草”和“黄雀衔环”故事已成为“果报”的典型话语。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后,“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佛教的核心理论十二因缘,即建立在因果报应理论基础之上。东晋名僧慧远撰写的《三报应论》、《明报应论》,系统地阐释、建立了适合中国本土的“报应论”。他认为:“恶积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