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 绪论 1. 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 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地”概念:“人”:人文现象与人类活动“地”:空间分布、过程、结构与规律。 2. 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其他社会学科的差别(1 )立足于空间的概念。人文地理学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关键之处。(2 )强调人地关系的观念。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 3. 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 三阶段) 一、古代阶段二、近代阶段 15-18 世纪地理学大发现~~ 二战结束主要学派: 环境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三、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 (1 )与其他社会科学互动(2 )新的研究方法与手段(3 )新的研究内容与方向 5. 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1 )理论构成 1、综合理论部分 2、专论部分 3、通论部分(2 )分支学科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 6. 人文地理学应用 1 、经济区划及规划 2 、城市区划及规划 3 、社会问题研究与分析第二章人文地理学一、基本概念 1. 空间人文地理学中有绝对的、相对的和相关的空间概念。绝对的空间:“一个清晰、自然、真实或经验的实体”。相对的空间:事物间一种联系,或其中的一个方面,并受时间和过程制约。相关的空间: 将空间看作和时间一样, 是一种框架, 或参照系, 即空间包含在客体之中。 2. 地方地方是由人或物占据的部分地理空间。区位既可以指某一绝对的位置( 如经纬度), 也可以用地点或位置等所表示的相对位置。区位分析的几何要素:运动,路径,节点,节点层次,域面,空间扩散模式 3. 距离(一)直线距离: 来自于测量和几何学的概念,反映空间上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长度单位来度量。直线距离的概念:(1) 和早期地理的绝对空间哲学结合在一起,绝对空间的度量是均质性和恒定性的。(2) 常用在理论模型中(3) 但上述模型在实证过程中,与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对比时,发现,几何上的直线距离必须用时间、费用、社会相互作用等变量来替代(二)时间距离: (1) 受交通方式影响,运行同样的直线距离所消耗的时间有很大差别。(2) 用在地理空间上实际运行的所需时间来替代欧氏几何的直线距离,以表示地理要素之间空间联系的可能性、便捷性和交流状况。(3) 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是从时间或经济的角度进行距离测量。(三)心理距离: 是人对物质世界当中空间距离的认知,又称认知距离。心理距离形成的机理很复杂, 包括大脑对距离的判断、环境的形式结构以及符号化了的环境(如地图和路标)的影响。心理距离和实际空间距离之间往往不完全一致, 常常产生空间变形( spatial distortion )。当目的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吸引力时, 从出发点到目的地间的认知距离会短于实际距离;反之亦然; 美观或是实用性强的地点如公园、邮局、图书馆、购物中心的距离比实际的距离感觉近, 而那些不吸引人的地方如停车场、快速路交叉口等地则比实际的感觉要远; 人在外出时对从家到目的地与从目的地到家会产生不同的距离感。(四)社会距离: 社会群体之间由于相互分离或歧视所造成的分离(1) 其度量已经完全脱离欧氏几何概念,一般用群体间的交往频度,如通婚率来表征。(2) 社会距离的度量难以精确化,但可以定性地排列出距离关系远近的系列,例如从完全融合到完全分离。(3) 社会距离也常常体现为空间距离,空间距离影响社会距离的扩大或缩小。因此,社会距离和空间距离在某种意义上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五)距离摩擦: 实际上反映了移动过程中时间和费用的预期消耗对移动行为动机的消极影响。(1) 在地理现象的扩散和要素移动中,距离衰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或规律的存在主要受到距离摩擦作用的影响。(2) 由于距离摩擦主要受移动时间和费用成本预算的影响,交通方式的变换将导致距离摩擦的变化。一个地区的交通和通讯系统越发达,它和外界的距离摩擦就越小。 4. 区域是“地表空间分异的切块”, 区域本身是一个相对均质或具有某种特质的地理空间。(一)区域类型形式区:以某种区别性特征的存在或缺失为基础进行界定的区域。功能区( functional region ) 又可以称为节点区, 由功能中心和外围地带构成, 并且在功能辐射或联系强度上具有明显距离递减规律, 有清晰的边界。市场区、经济区、行政区都属于功能区。形式区注重区域的均质性,功能区强调区域内部的功能联系。(二)区域划分本质是不同群体对空间占有、分割的结果, 并通过群体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活动赋予区域的社会文化内涵。区域划分随着各方力量的消长,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有时为了组织管理的需要,进行人为的区域划分,行政区划、经济区划等。边界是区域划分的界限,是某一空间单元或群体与另一个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