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1
文档名称:

株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1,064KB   页数:1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株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977562398 2020/4/2 文件大小:1.0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株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株洲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5年)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节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株洲市市域范围,包括株洲市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云龙五区及其下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共有140个乡镇,2225个行政村。市域总面积11262㎞2,其中市区面积535㎞2。第二节规划时限一、近期:2011—2015年(开发建设期)着重开发具有启动和引导功能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对整个株洲市旅游业发展能起到启动和辐射作用的炎帝陵、云峰湖、神农城等重点旅游项目,以此作为株洲旅游业的骨干脉络,初步形成株洲旅游特色。二、中期:2016—2020年(发展开拓期)着重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开拓,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配套旅游产品等各建设项目,应在进一步完善重点产品与重点项目、形成精品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储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品序列,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初见成效。三、远期:2021—2025年(整合提升期)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动,对旅游产业结构体系进行整合、提升,逐步提高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比重,提质增效,增强各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旅游支撑和保障体系。第三节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1994;《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200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2009;《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建设部,1993《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林业部,1994;《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1999;《湖南省旅游条例》,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8。二、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林业部,199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08-1999),建设部,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1999;《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199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5-200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修订本)》,《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实施细则》,国家旅游局,2003;《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GB/T14308-200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三、相关规划及文件《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升(2008-2020年)》,湖南省人民政府,2008;《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湖南省人民政府,2003;《“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2008-2020年)》,湖南省人民政府,2008;《湖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湖南省旅游局,2006;《株洲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株洲市人民政府,2006;《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株洲市人民政府,2006;《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株洲市人民政府,2006;《株洲市旅游升温战实施方案》,株洲市人民政府,2010;《株洲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株洲市旅游局,2006。四、统计资料和数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湖南省统计年鉴》;《株洲市统计年鉴》。第四节规划原则一、市场导向原则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完善调控手段、规范调控方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实现资源、资本与创新“三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株洲市的经济建设成就、市场区位优势与资源环境优势,以永续利用为前提,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贡献率,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三、产业互动原则充分发挥旅游对关联产业的强大带动力、对提升城市和区域知名度、打造城市和区域“名片”的独特作用的同时,注重与相关规划的紧密衔接,强调旅游产业与城镇建设、与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