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林业转轨时期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摘要: 统计是研究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的重要方法。首先从林业转轨时期的特点入手, 分析今后林业系统改进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然后探讨新时期林业统计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向, 最后提出统计工作改革所需要的保障措施。关键词:林业;转轨;统计;指标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 c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 ( 2011 ) 16-0269-02 1 林业转轨时期统计工作发展的必要性林业转轨时期的行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价值创造和发展模式两个层面。一方面, 我国倡导可持续发展之路, 林业作为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部门系统, 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使命。林业经济已经不能仅仅从财务价值角度体现发展的成果, 更要为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生态价值衡量其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另一方面, 林业部门长期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 内部改革缺乏动力, 政府指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有机结合成为值得应用的新型模式。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制度, 有助于林业系统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在此背景下, 林业统计工作也应根据转轨时期的需求,加快新型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 林业转轨时期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向按照林业转轨时期的特点, 行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顺应我国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 推动全国范围内林业统计工作的整合,以科学的指标内容体现统计工作的前瞻性。第一, 设计具备普遍适用性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林业转轨不只是在某个地区内的局部改革,而是全国范围内的规模性改革与发展。虽然南北方种植的林业树种不同, 但在转型时期的价值创造需求具有共通性。所以从林业的生产、流通, 到资源产品的交换与分配, 实用价值的创造, 都应当使用统一的、具备普遍适用性的评价指标, 便于国家对林业经济实施宏观指导和微观管理, 并增强不同地区间的可比性。我国林业生产经营正在由单一化向综合性过渡, 不仅要考察林业种植的数量,更要重视林业生产的质量和效果。而且林业生产经营已渗透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指标体系的范围应扩大为涵盖三大产业, 指标内容也进一步扩充, 突出林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规模、贡献程度、结构转化程度、同时要注意统计评价指标的设置需和核算方法匹配,从而便与于核算操作。第二, 创建有形指标和无形指标并行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林业转轨时期尤其强调对林业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培育, 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无形的价值形式,但却对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深远影响。例如, 植树造林对抑制地区工业污染、减少噪声传播, 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体健康指数, 更会减缓生态环境的恶化速度, 所以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体现无形价值的重要性。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也应当充分考虑到有形指标和无形指标的融合, 使两者并行发挥统计功效。有形指标侧重于对物质生产成果的统计, 即实物量的生产和消耗, 如每年投入的建设物资, 新增木材产量, 植被树种的耕种变化, 森林灾害损失等。无形指标侧重于林业系统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计,如噪音排放量的减少,空气质量的变化, 突出低碳环保理念的应用。第三, 塑造具有行业前瞻性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林业系统原先的统计指标存在滞后性,即主要体现实际投入的物资和工作量,经济效益水平体现不足,不利于效益核算。当转轨时期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