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预设、反馈与调整 《长相思》教后反思(一)古镇中心小学甘淑玲今天上午我在六2班试着上了一节《长相思》,因为是第一次上,上的又是古诗词,所以还是有一定的挑战的。在充分解读了文本,作好设计后,课前把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了一下:朗读10分钟,悟诗意15分钟,明诗心8分钟,拓展7分钟,但由于学生也是刚拿到教材内容,没有预习过,一切都很陌生,因此在指导读的环节花费了近13分钟。在悟诗意环节,做得比较有效的是引导学生感悟“山一程,水一程”,理解征途上的跋涉。学生能通过想象体悟到身在征途之苦,但在感悟下阕的时候,难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感悟没有突破,原来预设学生在这一内容的感悟上会有困难,但在课堂上花的时间还是少。从学生的课后反馈可以看出,中下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还有个别学生对“碎”的含义体会不深。针对以上的主要问题,设想出以下改进方法:一、 把理解词意的重点落在下阕的“风一更”,雪一更”和“碎”字上,引导学生感悟有怎样的风声?有怎样的聒噪之声?这样的声音只是吹了一更吗?让学生感悟到“风一更,雪一更”实际上指的是更更都是风雪声,整晚都是风雪声,体会到词人彻夜难眠的情境。二、 引导学生感悟词眼“碎”,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故园有怎样美好的生活,通过图片和提示语启发学生想象并写话。然后出示一组图片,比对京城的繁华与征途的单调,体会“碎”的心境。上完这节课,我体会到预设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来自学生的反馈对于磨好这节课更有作用。也许,这也是教学相长吧。期望调整后的设计能够上出精彩!把美呈现给学生——《长相思》教后反思(二)古镇中心小学甘淑玲下午,在五2班再次上《长相思》,这是一节科组研讨课。根据试讲中出现的问题,我把侧重点作了一些调整和修改,把感悟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一、 通过想象体悟词人的征途之苦。二、 感悟词人的心“碎”。突破以上重点,通过学生体验、想象、比对感悟的策略,来实现课堂的更加高效。上完课后,从科组老师的评价来看,课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中,把握住了这首词伤而不哀的情感风格,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而不是肢解整首词。而创设的写话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想象,抒情,效果较好。课后,不少学生都说,上完这节课,对原本很陌生的纳兰性德有了进一步了解他的兴趣,因为他写的词太美了!甚至潜能生在这节课结束时也能较流利地背诵全词。回顾这节课,我认为,能凸显课堂教学比较高效的成功之处有:一、 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得比较准,且有相应的教学策略去突破。如感悟词人的心“碎",这是一个难点。如何